踏歌赣南乡村野,峥嵘岁月注今朝 ——江西赣州分队见证全南社迳乡发展新图景
踏歌赣南乡村野,峥嵘岁月注今朝
——江西赣州分队见证全南社迳乡发展新图景
癸卯仲夏,经过一夜的火车之旅,上海科技大学社会实践赣州小分队一行十八人,来到位于神州大地南部的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社迳乡进行考察和调研。在与赣南师范大学的团队会合后,队员们深入乡村,走访当地居民,了解脱贫成果,传承红色基因。

美丽社迳,红色故土
位于江西省最南端的全南县社迳乡,拥有秀美的风景、丰富的矿产资源、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但群山环抱的地形造成了交通不便,制约了当地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当地政府培育了蜜饯、药材、有机蔬菜等多个特色产业,促进了社迳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践行了“共同富裕”的政策目标。红色基因如何传承?新产业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都是师生们关注的重点。
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7月10日下午,团队走访了当地86岁高龄的革命老兵邓辉光爷爷,聆听他讲述自己的军旅生涯。
通过邓爷爷的叙述,师生们了解到他于1956年应征入伍,最初随部队驻扎于上海。在夜晚执行巡逻任务时,邓爷爷曾与战友一起抓获一名特务,得知福建那边特务横行,遂被组织调往福建。正是在福建,邓爷爷作为指挥首长的通讯员参加了炮击金门。

在讲述的间隙,邓爷爷还走入里屋,找到了自己珍藏的表彰证书、参军证明等——甚至还有一块当年在他身边爆炸的炮弹的弹片。虽然时间的冲刷早已使这些物件变得斑驳而残破,通过邓爷爷的回忆,同学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一代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师生们殷切询问了老人现在的生活与健康情况,并主动打扫庭院,了解到邓爷爷有听力障碍,同学们自发捐款筹资购买助听器,细心为爷爷调试佩戴。

在国家的补助与子女的赡养下,邓爷爷与邓奶奶已经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或许现在这种安逸的宁静,便是老兵故事的最好后传。
7月11日上午,师生们来到社迳乡老屋村,参观了全南县第一个党小组成立旧址——永新围。纪念馆负责人向师生们讲述了围屋的沧桑变迁——它曾是客家人的居所,后来成为革命战争时期的党支部和革命军队的驻地,新中国成立后,又被用作粮仓和学校。如今,它依然屹立于此,为后来者讲述着当年那段波澜的历史。

参观特色产业,见证乡村振兴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实践团队走入乡间,先后参观了当地的三个支柱产业:中草药、蜜饯和有机蔬菜,并亲自进行了劳动体验。

首先是当地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该基地与赣州药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培育着七叶一枝花等药材。相比亩产值只有百元的水稻等传统作物,中草药的亩产值可以达到万元级别。因此,以基地为幼苗培育中心,中草药种植被推广到整个社迳乡,带动了无数农户脱贫致富。同时,该种植基地也是全南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为当地的退役军人提供从业培训,在助力乡村整体振兴的同时,也关怀着每一个个体。
其次是蜜饯厂,它原本只是一个小作坊,后来经过乡政府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村集体提供场地与厂房,发展为了现在的工厂,有力推动了集体走向共同富裕。
最后是由广东自然之星有限公司投资的有机蔬菜大棚,这里主要种植各类纯天然有机蔬菜如黄瓜,豆角,空心菜等,充分利用各种科技产品对棚内温度、湿度等进行智能化调控。据了解,当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冷链运输,主要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基地有着极高的经济效应,绝大多数的蔬菜产品价格都超过普通猪肉的价格。
在参观各产业的过程中,师生们也进行了一些劳动实践。虽然在高温下,劳作使师生们汗流浃背,但这会是一段珍贵的经历。


总结成果,展望未来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在初期的走访考察下,师生们已经见证了社迳乡及周边脱贫攻坚取得的可喜成果。虽然人们的生活难以称得上富足,更无法与上海等富饶地区相比,但田野乡间、各类产业都有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同时,乡里也存在着老龄化,产业仍以农业为主等痛点,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蕴藏在同学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