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手记 | 刘凌:以路为媒,让每一条路拥有传递文化的功能

城市影像作品《路语》已于本周正式上线,在一次次的讲述和聆听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们以特别的交互形式为我们展现自己与路的故事。关于《路语》,我们与出品人刘凌进行了对话,一探其创作初心与深意。

XAA城市影像计划宣传君(下简称“X君”):为何选择以“路语”为主题参与此次影像计划?这一主题有何深意?
刘凌(下简称“刘”):在城市快速发展之时,许多具有地域特质的历史文化,常常因为缺乏传播的渠道而被人们忽视。其实,这些地域文化蕴藏在每一条路,每一条街道上,见证了一个地方的时代变迁,也承载了人们生活的历史痕迹。
很多年轻人或外地人来到一个地方,来到一条路,他们只知道路的名字,对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却不甚了解;深厚的地域文化只有老一辈的人知道……渐渐地,这些内容可能会面临消失的命运。所以我希望做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声音交互纪录的形式去传承城市里快被遗忘的地域文化,并记录下我们与路,与这一座城市发生的故事。

路,有其自身的历史含义,除了名字的由来,也会有很多人在这里留下他们自己的故事。当越来越多故事被记录下来,这一条路的文化也随之变得多元和饱满,我们城市的故事因此变得更加丰富。
我们通过“路语”这个主题,聚焦到连接城市的每一条路上,采用实验记录的形式呈现这一个城市提案,希望可以有更多人看到。

X君:作为一名城市文化研究者,《路语》对您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
刘:《路语》是我对城市关系的一次交互实验。蕴藏在道路之中的生活故事、风土人情、地域文化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需要被记录与传承,让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城市。
连接城市的每一条路应该被人们更好地认知。通过采集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声音,用扫码的形式传播给大众,达到传承地方文化的目的,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通过自己的声音留下对城市的记忆。在这一部作品中,每一条路都拥有记录和讲述的功能;我们希望以此发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记录下自己的故事,为路增添活力的同时,传承城市文化。

X君:我们留意到这次有来自不同行业的人都参与到这次影片的制作,对于参与嘉宾的选择,当初是如何考虑的呢?
刘:我们希望《路语》是可以实现大众参与的,因此我们邀请了城市中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都是真实的,虽身处同一个城市,却在不同的路上发生了迥然有别的故事。
年轻时在具有异域风情的沙面路工作参与护榕的区志航老师;因工作原因与机场路结缘的许苍竹老师;刚毕业在昌岗东路求学的曹雪老师;在麓湖路拥有有趣、快乐童年记忆的张弛老师……一个个生活化的故事,都是城市的独家记忆。
除了人们对故事的声音记录,我们对路本身的历史由来也进行了考察,简单的路名,其实也有深刻的寓意。对芊芊学子寄于厚望的培正路;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文德路……影片模拟“路语”的功能中,既有官方的文化故事解读,也有人们留下故事的声音。

X君:为什么选择以声音为媒介,记录和传递人与路的故事?
刘:早期策展与声音有关的城市项目时,我们对声音的表达与呈现做了大量的实验和尝试,也一直想通过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城市做一些有贡献的事情,所以选择用声音的形式传递。再者是对难度的考量,如果用视频、影像的形式让人们记录故事,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声音会是一种较为便捷、更容易传递的媒介。人们在听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产生共鸣。

X君:关于这一个城市提案,您希望给大家带来怎样的城市体验和思考?
刘:我们希望人们在观看影片后可以重新认识我们与城市的关系:每个人都是城市文化的接收者和传播者,而我们的生活故事,是我们对城市最真实的感知。在不同人讲述的故事中,我们对城市会有多一份了解,城市也会越来越有温度。虽然影片仅是“路语计划”的一次功能模拟,但我们也希望这个计划可以引起人们对城市的共鸣,愿意记录下自己的声音,在聆听和分享的过程中对城市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城市生活的氛围更加浓厚,城市与人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路语》影片的呈现可以让城市文化建设者,甚至是大众关注到方位地域的城市文化,让每条路有声音故事记录的载体,让活着的城市,散发魅力。

发现城市的X面,一同期待更多影片陆续上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