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笔记20 怀疑主义
哲学史笔记20 怀疑主义 早期怀疑主义、罗马化怀疑主义 前言: 所有哲学笔记就现在而言都是单单记录和理清课本的内容而不太延伸。 1、早期怀疑主义: 早期怀疑主义的主要代表就是皮浪,皮浪的基本思想是悬置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虚伪的。相反,他认为感觉和意见(不一定正确的知识)虽然不能作为真假的依据,但(在认识论山上)我们希望去判断真假的那个东西是“有”的。 所以他认为最高的善就是不做判断,因为做出的判断可能是不准确的独断。他说任何一个命题都有一个对等的反命题与它相对立,既然不能判断,那么二者的价值和效力是一样的。 而在一种生活上,它则表示为一种想要去免除认识的痛苦和烦恼,去保持心灵安宁的姿态。 又或者,去以惨烈的方式去试探和检验它,这意味着你要两天都试错,比如当皮浪玩文明6的话,当它开局要坐城时,他可能会分析每块地为什么能坐为什么不能坐,坐了会怎么样,不坐会怎么样。又或者,墙不能撞?凭什么?我去试试。 2、罗马化怀疑主义: 罗马化时期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爱那西德穆、阿格里帕、塞克斯都.恩披里柯。他们通过提出轮式来揭露所反对的哲学理论的困境和自相矛盾,这种论述有两组: a、爱那西德穆的十个论述: 以下摘自《西方哲学史十五讲》 1)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事物的感受或反应不同。如葡萄藤对山羊而言美味可口,对人类来说却苦涩难咽。 2)相同种类事物中的不同个体也有特质差异。例如,同样的生活方式对一个人有害,对另一个人却有益;有的人(例如亚历山大的管家德谟丰)在阴影中感到暖和,在阳光下却冻得发抖。 3)同一个体的不同感官有构造差异,对同一对象有不同印象。一个苹果,用眼看是黄的,用嘴尝是甜的,用鼻嗅则是香的。 4)同一个体的身体内部因状态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状态的本性不同,所获得的印象也就多种多样。例如在健康与疾病、高兴与悲哀、热与冷时对同一物的判断就大不相同。 5)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法律、观念不同。对同一事情,有些人认为公正有些人则认为不公正,有些人认为善有些人认为恶。例如,波斯人认为跟自己的女儿结婚很自然,希腊人却认为极不合法。至于谁正确,我们还是存疑吧。 6)事物都是互相混合的,一经混合就发生变化。如紫色在阳光下、月光下和烛光下呈现的色泽有差别。 7)同一事物因距离、位置等的不同而显得不同。大的显得小,方的显得圆,直的显得曲,远看平整的山峰近看却犬牙交错。因此,离开地点和位置,要认识这些事物是不可能的。它们的本性是不可知的。 8)事物具有相对性。如适量饮酒可增强体质,而饮酒过度则会伤害 身体。 9)由于事物的罕见或常见,也同样改变对事物的判断。罕见的东西比常见的东西受到了人们更大的珍视。天天可以看到太阳就觉得它不足为奇。 10)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相对而言的。轻与重、强与弱、大与小、上与下就是相对的。处在右方的事物并非本性使然,而是由于它与其他事物的相对位置而被这样认为。所有的事物都与我们的心灵相关联。相关的东西自身是不可知的。 总的来说,就是动物和人的各种认识的条件不一样,感觉对象的条件不一样。也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怀疑主义的正确性。 b、进一步的五个轮式: 1)观点分歧,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不一样,这种分歧说明世界是不可知的。 2)无穷倒退,要判断命题都真伪,需要根据,而根据的真伪又需要根据,以致无穷。 3)假设独断,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个命题又不想陷入找根据的无穷(如上),我们就必须设置一个公理,但是任何假设都能找到一个与它相反的假设,所以设定公理是一种武断的独断论行为。 4)相对性,事物与其他事物构成了各种复杂关系,我们很难在这种复杂关系中去找到真理。 5)循环论证,用来用作结论的东西却能反过来支撑原因,所以两个都不确定。 所以在一切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做出判断。 根据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所说:第一个以观点的分歧为依据,第二个以无穷倒退为根据,第三个以相对性为根据,第四个以假设为根据,第五个以循环论证为根据。 这样的思路其实走完了一个流程: 1)有各种各样的哲学纷争。 2)所以人们要为理论学说找到根据。 3)但是根据还必须要有根据,那么就设定第一原理出发。 4)体系本身又反过来证明第一原理。 在这两个论式之后,怀疑主义又得到了简化: 1)没有什么事物通过自身得到理解。 2)没有什么事物通过他物得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