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讨厌的勇气,解读2

2022-05-10 11:09 作者:LTN小跟班  | 我要投稿

阿德勒是以个体心理学闻名的心理学家,通过阅读这本充满对话与质疑的书,可以将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未来的束缚中解放。

 

如同道教“斩三身”的修行,把过去身、未来身切断,那些经历与顾虑与现在无关,人只活在这一瞬间,生来就很自由。

 

承担自由需要被讨厌的勇气,而勇气是人生的终极解答。

 

今天读完这篇文章的人,从此刻起就能够获得幸福。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也将永远不再有机会。

 

主观的世界

 

虽然世界不是主观的,但是人居住在主观的世界里,“如何看待”某种事物就是我们对这种事物的全部认识。

 

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但是却可以通过修正看法来改变生活。世界与人生如此简单,获得幸福亦如是。

 

斩过去身 · 现在与过去无关

 

情绪应内心深处期待被制造出来,为了逃避会制造出不安、恐惧,为了胁迫会捏造愤怒、偏激。

 

经历本身也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其决定性的是我们给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从众多经历里挑选出的符合目的的因素和记忆,人自己制造了心理创伤。

 

往往是人自主选择了不幸,不是因为生在不幸的环境、处在不幸的境地,而是此刻这种“对自己不幸的意识”于己有利。

 

其实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左右,而是在朝着内心定下的目标前进。渴望写作而找借口不写作的人,只是以不做来保留一种“如果去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应该去做的冲动摆在眼前,却只能通过种种借口来推脱,这是痛苦的根源。

 

无论过去有什么,它对今后的人生都没有影响,决定今后人生的是“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一切烦恼源自人际关系

 

没有勇气努力补全欠缺的人,在人际关系里会陷入一种自卑情结,通过把自己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来追求虚假的优越感。例如虚报履历、追逐名牌服饰,从而显示自己的优秀。可悲的是,借助外在权威的力量抬高自己,终究还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中。

 

人的价值却不能因知识、经验而决定,人人不同而平等的,人生不是比赛,而是不断超越自己。

 

自立并与社会和谐共处,意识到自身价值与“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要通过工作、交友与爱这三大人生课题去实现。

 

真正的爱是一种“与这个人在一起时无拘无束”的感受。不必自卑也不必炫耀优越,它能够使人保持一种自然平静的状态。

 

无论是归咎于环境和他人,还是转嫁责任逃避,选择和决定生活方式的都是你自己。勇敢面对,还要记得剪断关系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上。

 

自由就是被讨厌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么哪里还有人为自己而活?”

 

一个人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该寻求认可,这种原始的认可冲动剥夺了自由。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一味在意他人评价就会按他人的期待生活。这是消灭真我,通往虚假人生的起点。

 

01课题分离

 

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是由谁来承担的?谁承担后果就是谁的课题。

 

一切人际矛盾都起因于对他人课题妄加干涉。告诉他人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做时给予帮助,未求助时不妄加干涉。毕竟,学生是否改变,不是指导者的课题,因为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人生减负的第一步是丢开别人的课题。亲近的人伤心或接受,而你能做的只有解答好自己的课题,他人的评价归根结底你无法左右。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这是具体而彻底地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措施。

 

“命运不靠传说而靠自己的剑开拓,我不需要传说”

 

亚历山大斩断了绳结,那盘综错节就像人际羁绊无法解开,必须以新手段切断。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入口,只有我们不抱有回报思想,才能既不求回报也不受束缚。

 

但很多时候干涉别人的课题比好好做课题分离更容易。繁忙的母亲往往选择直接替孩子系上鞋带,而不会等着孩子自己系好。这种干涉剥夺了孩子的课题,是母亲太过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02自由的实质

 

对认可的追求剥夺了自由。把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更加轻松,按照他人的期待生活,不回应自己内心的追求,然而选择自由之路就意味着从此开始得不到认可与回应。电影《革命之路》里夫妻做出去巴黎的决定,但最后这种想法没能成为夫妻共同的追求,却成为决裂的开端。

 

寻求认可是人的本能,自由是能够对抗本能的能力。我们在寻求的是一种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极不自由的生活,同时也压根不可能实现。课题分离提到过,别人不喜欢你不是你的人生课题。而不畏惧被讨厌才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才是激流勇进,这是人的自由,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有时候老一代人批判年轻人为“享乐主义”,这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不回应内心的呼唤,为了平息接受不自由的内心,坦然捏造谎言。

 

03关系的底牌

 

人际关系虽是两个人的关系,但事实上起作用的只有自己。当你下定修复关系的决心时,对方的生活方式、怎么看你、对待这件事的态度,这些都与你毫无关系。

 

当你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你自己,而对方怎样你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是课题分离的思想。把改变自己作为操纵他人的手段是极其错误的想法。

 

承担自由的勇气

 

01集体感觉:我在与你一起

 

人际关系却也是一切幸福的来源,它始于课题分离,终于集体感觉。集体感觉是,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受认可束缚的人看似关注他人,但实际上他眼中只有自己。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完全是在满足自身的欲求,这是自我中心的体现。

 

你即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也是集体的一部分。通过直面工作、交友、爱三大人生课题,融入到共同体中,才能靠双手获得归属感。

 

02广阔天地

 

除了那些家庭、学校、公司等看得见的集体,还要看到那些看不到的联系。世界广阔,你所处仅仅一隅之地,要意识到你与更广泛的人有联系,你处在更多元更广阔的集体。像学生在学校中遇到麻烦,可能完全不能产生归属感。如果他眼中只有学校,失去归属感时就只能逃避到更小的圈子。但是学校之外有的是更广阔的世界,转学退学都是摆脱这一小圈子的方式。一张退出申请就能切断的集体终归也是仅此而已的联系。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见过了世界之大,学校种的苦难不过是“杯中风暴”。跳出茶杯,之前那猛烈的风暴只是微风。

 

如果因为一方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这关系从开始就没必要缔结,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里,是被操纵和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因此没必要执着于眼前看得见的小集体,广阔天地中一定有更大的联系存在着。

 

03个人价值带来勇气

 

人是不同而平等的,与人交往时也应该建立平等关系。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这都是等级制种的行为表现。批评与表扬隐含了一点——“这是有能力者对无能者的评价”。

 

等级制中的人际活动大多是操纵他人的行为,而期待表扬与批评正是被等级制度驯化的证明。长期经受批评或表扬会形成一种期待认可的条件反射,如果没有认可就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课题分离”提到,不可以干涉他人的课题,但平等关系里也可以帮助他人。先想清楚事情的后果归谁承担责任,然后思考双方的差异,以平等的联系和不带评价的话语为基础,再进行援助和鼓励。可以把马儿带到水边,但是不要替马儿喝水。

 

04价值由自己赋予

 

只要承认“自己有价值”,那么就一定能接纳自我并获得勇气。实际上,只要人活着就有价值。

 

只要主观上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个人就能体会到自己真正的价值,事实上人只要活着就价值。不要通过行为来看待他人的价值,不要以“做了什么”来判断,而应该对存在心怀感激。

 

即使亲人病危什么也做不了,但仅仅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可以支撑家人的心。对于自己,也要首在“存在”层面接纳,肯定自己的价值。

 

而平等关系还是等级制关系这点,人没有灵活到可以随机应变,所以你只有一次机会。如果你选了平等关系,而后就可以将所有的关系逐步改造为平等关系。重要的是有意识上平等的理念和对应有主张的笃定。

 

斩未来身 · 未来与你无关

 

在人前也能显露本真的自己,这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拥有集体感觉的好处。而到达这里需要三点前提:接纳自我、信赖他人、自由地贡献。

 

01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是种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甚至容易就萌生莫名其妙的优越情结。做不到就该诚实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的自我接纳要比莫名其妙的自我肯定有益得多。

 

先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分清哪些是你自己的课题。用“肯定性的达观”接受那些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自己,把改变的勇气用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

 

原来我不知道的太多了,尤其是经历的那么多的不可能的可能之后。

我的框架真的是好多,我需要重新认识自己了,

 

02他者信赖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平等联系的一种手段。当然如果你并不想,也可以随时彻底剪断联系,是否中止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拿出勇气通过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随之增长。

 

面对背叛,自我接纳会给你克服恐惧的勇气,毕竟背叛是他人的课题,而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事情。

 

可以相信也可以怀疑的时候,回想下我们的集体感觉目标“把他人看成朋友”。那么怀有肯定性的达观并付诸行动,这就是唯一的选择。

 

认可对方的特质,

多几个不同的角度,真的是有不同的体验啊

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种不同的玩法

 

03选择贡献和自由

 

当你意识到自己地存在对某个集体有益,你就能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感觉,这就是贡献本身。不是自我牺牲来为他人效劳,而是要掌握体会到“我”的独特价值的手段。

 

在赚钱之外,工作的本质是一种贡献。当然赚钱本身也异常重要,因为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但获得贡献感不等于寻求“被他人认可”。被认可欲求胁迫的贡献没有自由,而幸福总是与自由一起。

 

贡献也是在自我满足,获得成就感的那种幸福。

和客户签订完合约,看到客户的喜悦,

认真完成工作项目,

和同事一起庆贺项目的完美收官

 

04幸福不依赖自我实现

 

健康的生活是哪一方面都不该倾注太多,而是工作、家务、育儿、交友全都给予关心。只选择一方面是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

 

工作狂靠“努力工作赚钱”来认可自身价值,但任何人都有因退休、病痛而脱离工作的时候。只用“努力工作赚钱”来接纳自己的人一定会受到非常沉重的打击。

 

认为某些事情高于一切的人,一定是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对“行为“的判断标准总有一天,会判定做不了任何事的自己毫无价值。只有在“存在”上接纳自己的价值,才能拥有获得幸福的勇气。

 

人之悲哀莫过于不爱自己,而“我对某个集体有益”的想法足以赋予你价值。寻求贡献却不寻求认可,是因为如果真能体会到人之间某种广泛的联系,就没必要特意寻求认可。“我对他人有用”的贡献完全可以通过看不到的形式实现,只要有主观感觉就可以,这种主观感觉就是幸福。

 

幸福来自于主观感觉,而非自我实现。

尝试一个好可爱的冰淇凌,

对着大海说声,啊,

看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赞叹不已

天马行空的写写画画,虽然不知道在做什么

 

 

05活在当下,人生只有刹那

 

人生不是一本有头有尾的故事,也不是画好路线的登山,甚至不以线的形式存在,更不会有形形色色的路途带你到达高光的顶点与死亡的终点。你计划的每一条线都是由点点滴滴记忆构成,你只记得住刹那而不是前后规划。人活在“此时此刻”,人生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驱动人生的动力有很多,目标却不是其中一个。生活像一场回旋舞曲,在舞蹈之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你只看得见眼前的乐曲,注意力局限于一个音调上,不是“在路上”的感觉,而是跳着舞的“此时此刻”。

 

如果你在规划生活的时候回首望向过去,或是闷头计划起未来,那么你只是想挑选过去、未来中特定的片断,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与此时此刻无关,而未来也不是此刻应该考虑的问题。计划之所以执行得如同直线般笔直,是因为你反复下定了“绝不改变”的决心。

 

如果你认真对待了每一个刹那,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人生过分深刻。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不会被你自己认为是不幸的,无论是20岁还是90岁完结于此,这全部是完满幸福的人生。

 

追寻自己的喜爱之物,就像逍遥游里面向往南方,找到变化之道的大鱼;

也像无用之用为行人遮阳得大树;

又或是惠子嘴里的无用之物,在江河之上行驶的大瓠;

小王子里面寻觅每个星球特点的小王子;

人生的精彩,在于每一个当下,即使桔灯下被书里面的故事吸引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解读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