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过度夸张的真实

(全文约2200字,阅读约需5分30秒)
乍一看这题目,有些矛盾——夸张不是事实,尽管是对事实的形象的描述。但是用在这部番中,我觉得也合适——女主角小学仅有一个朋友,而且这个朋友还要求必须认识初中班里的所有同学并和他们交朋友,否则就会和她绝交。
这在正常的、外向的人看来是一种平常的、简单的事情,但是对女主一里波知而言,却是艰难之至——因为她哪怕是和别人说上一句话,都会紧张的不行,而且在第一话试图自我介绍也因为过度紧张导致呕吐。

迫于过去好友的压力,波知决定从前座女生砂尾菜子“下手”,随后又交上了副班长本庄阿鲁和苏特卡·拉吉特,后来陆陆续续和班上的同学们交好。
这部番的一大主题,就是友情。正是因为友情的存在,波知走出了一人的世界,和外面的精彩世界接触。而从环境渲染的角度来看,这部番营造的校园氛围,是温馨、治愈的,既没有《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的教室》中同学们唯利是图、明争暗斗的党阀斗争,也没有《声之形》中西宫硝子因自身缺陷而遭遇校园霸凌。

人物刻画同样也是这部番的一个加分点,每个人物都各具形象,既有胆小怕事的一里波知,也有不苟言笑(才怪,狂笑起来不会输给一方通行)的砂尾菜子,有“残念系”女生(把小学校服当做初中校服,衣服上还有衣架),幸运D却又很乐观的本庄阿鲁,以及把波知唤作“师傅”(具体体现在总是要波知教她各种忍术黑科技)的归国女子苏特卡·拉吉特。而且人物姓名的选取同样耐人寻味,比如一里波知日文谐音“一个人”,砂尾菜子就是“直率的孩子”,本庄阿鲁是“留有本性”,苏特卡·拉吉特就是“外来的孩子”等。

说完了这些,我也得开始说我的题目——“过度夸张的真实”的意思了。
所谓“夸张”,体现在这部番的女主一里波知上。和别人对上话就紧张得不行,还在自我介绍上两次呕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不会有人会在和别人讲话的时候紧张到这种地步,也不会有人会把和别人搭话看成是一种“负罪感”,顶多就是不愿意主动和别人说话,在被别人叫到的时候还是会自然地谈笑风生。

但是,这又是真实的。从文学上的角度来看,第一集和最后一集波知的两次呕吐,是一种前后照应,尽管这时候的一里波知不再像初一的时候内向,已经有所成长,但是内心的恐惧仍未完全消除。换在我们身上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身边不乏内向的人,当然,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我也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友,最好的体现,就是刚进了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微信群中,大家都是互相加微信,但是我却从来不主动加别人的微信,除非他的关系跟我很好。但别人主动加我,我也不会拒绝,毕竟都是在同一屋檐下共同学习的同学们,即使我之前跟他关系不好,也还会在互加微信后互相给对方的朋友圈点赞或评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主动过来加我的微信,所以即使是小学的微信群,我作为班长兼群主,仍有一半的同学们还没加我做好友,而我直到现在也不会主动去加这些同学的好友。
那么造成这种内向的原因是什么呢?虽然动画之中未曾提及,但是我也可以试图揣测一番。在我之前的《LoveLive!》的长评、《一周的朋友。》的长评和《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完》的长评中,我就数次提及了一位同样内向的少女——不错,正是我的本命西木野真姬。



以前写这三篇漫评的时候都是基于动画上的剧情进行分析,但是上次买了《校园偶像日记-西木野真姬》后,我对真姬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真姬之所以内向怕生,是因为在遇到μ's之前,她一直都对父亲唯命是从,父亲要她做啥,她就做啥,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原因,使得真姬一心沉迷学习而渐渐忽略了外界的环境,也就造就了真姬“学习优秀却情商很低”的人设。UP主也一样,我成绩优秀,是985高校的毕业生,现在还是美国TOP50大学的研究生,但是我的情商却低的可怜,总是不能揣测对方的真实想法,也不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搭讪。这部番的女主也一样,成绩十分优秀,但是怕生怕到了极端的地步。幸亏她有一个愿意让她改变的小学朋友,才有了后面波知的成长和改变。


即使是放开“交友”的层面,这部番的另一个真实,就是成长。比起以前波知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怕生了,但是为什么最后一集波知还是呕吐了呢?因为编剧的前后照应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使波知真的愿意克服和他人交友的内心恐惧,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无法克服。因为这是一段陡峭的上坡路,只要稍有松懈,可能会使前面的努力功亏一篑。这就是一个好习惯或者好品质的形成过程。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话:
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
生活犹如骑自行车,唯有不断前行方能保持平衡。
要形成好习惯,才能赢得人生路上的成长。而形成好习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面这句话可以联想我们刚刚会骑自行车那会儿,我们要经过多少从车上摔落的经历,受过多少伤,才能最终学会骑车?回到番剧,波知原先把“与人交流”看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要想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得有多难,这段艰难困苦的过程,也就体现在最后一分钟的那一声呕吐上了。
总而言之,这部番尽管有一些夸张的元素在里面,但是通过一段温馨的校园生活的描写和与同学们的交往日常,既让我们了解了波知对外界的认知成熟过程中的成长,同时也透过波知这一虚拟形象,反射出我们的实际生活,也通过波知未完全成长的经历中,了解了实际生活中形成一个优良习惯的不易。看完这部番,我虽不会像波知一样把改变过程看的很痛苦,但是至少也给了我鼓励——波知都能如此,何况我呢?
——这也算是一种意义上的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