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随笔

不得不承认,拉巴图特的叙述方式真的令人着迷。短篇普鲁士蓝中,看到“熟人”赫尔曼戈林在开篇的出场,起初也只是感到会心一笑,对“普鲁士蓝”的第一印象也只是留在印有条顿骑士团纹章的普鲁士军服之上,决然没能想到这抹深邃的颜色以一种如此残忍的方式,将人类近代的两次浩劫串联在一起。同时也不禁感叹,同样是蓝色,齐马蓝唤醒了齐马对于艺术和生命本源的追求,普鲁士蓝却没能给普鲁士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以美好的期许,反而是连年不断的战争和动荡,而这一切则源于一场“偶然”发现。
另一个极深印象的是望月新一的故事。这位师从菲尔兹奖获得者法尔廷斯的怪异数学家回到日本后,在远阿贝尔几何的理论基础上给出了abc猜想的证明。他是如此的孤僻怪异,以至于在真实世界线上的2020年,望月新一终于正式发表了的证明论文的时候,也只是刊登在sci3区的”水刊“之上;巧合的是,远阿贝尔正是源自另一位怪异疯狂的数学家,人称代数几何教父,同时也是菲尔兹奖得主的格罗腾迪克。他在人生后半段更是不在意世人目光,无政府主义实验,激进环保,流浪各地,他将”疯狂“发挥到了极致。即使在真实的历史上,望月新一和格罗滕迪克不曾相识,但余下的情节仍是如此的精妙,以至于在阅读时,一度认为这些内容可能是服务于拉巴图特的”情节需要“;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让人无法相信的巧合,在历史上留下了了天才们,同时也是疯子们的深刻印记。
更能体现天才和疯狂碰撞的是哥本哈根学派和哥廷根物理学派的争辩。与此相关联的每个物理学,在自己悟出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过程中,都有着绝对的自信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绝对的正确,以至于绝对不会对他人的观点所屈服。然而,他们对量子世界的理解——或是精妙繁复,或是简洁可触,在纷乱中或是融为一体,又或是渐行渐远,难以得到令所有物理学家都满意和统一的世界认知;即使天才如爱因斯坦,在面对波尔完美无瑕的理论捍卫战中,也只能绝望的吼出”上帝不会掷骰子“。
光怪陆离的事件,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对于世界认知和感悟。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之时,其潜在真实的运行机理,又会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