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惜春是在哪个尼庵出家的?归水月的深刻隐喻(上)

2021-07-29 20:44 作者:云笺说红楼  | 我要投稿

本篇来讨论一下惜春是在哪里出家的,其出家背后又有什么隐喻?也许有人会说,惜春不是在栊翠庵出家的吗?因为后期惜春非常向往佛门,所以一度跟妙玉走的很近,而且在妙玉被劫以后,惜春坚持要出家,家人拗不过她,所以令她在园子里的栊翠庵修行,也不算离家也能遂了她出家的心愿。后四十回续书就是这么写的。而在87版《红楼梦》里,惜春独自一人毅然决然的离家出走,去了慈悲庵出家,之后又流落到了瓜州,刘姥姥去瓜州救巧姐的时候,偶遇惜春,但是惜春却装作不认识刘姥姥,彻底抛弃了自己过往的一切,独卧青灯古佛旁,不再过问红尘世事。

但是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问题的,续书说惜春在栊翠庵修行,也没有离开家,那是因为,续书贾府到最后还兰桂齐芳了,贾宝玉是出家而去,贾府虽然经过抄家,但是最后却并未彻底败落,所以惜春一直在栊翠庵出家是可行的。

可是我们都知道,按照作者的原意,贾府最后是彻底败落抄家,一蹶不振,大观园在我看来,由于后期贾府财政艰难,已经无法维持园中的各项开支用度,所以在抄家之前就早早的把园子里的人迁出来,把园子关闭起来了,目的就是为了省钱。换句话说,在我看来,大致是在林黛玉死后不久,大观园就被彻底关闭,里面居住的人原本就因为各种原因死的死,散的散,剩下人的也被迁出园子,园门也被锁了起来。贾宝玉更是在林黛玉死前就被王夫人强迫搬出。由于后期大观园无人打理,一度成为了空无一人的荒园,一片衰败蒙尘荒草蔓蔓的破败的景象,而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允许惜春一个人住在园子里的栊翠庵独自修行的。更何况到了最后,连贾府自己都整个败落,人口被羁押。问罪的问罪,发卖的发卖,惜春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家长年修行的。




而像87版电视剧中惜春独自离家出走,去了家外面的慈悲庵出家也是有点不太合理的,因为惜春毕竟是侯门千金,就算后期贾府衰败,仆人不像从前那么多了,像贾母说的,大家里的小姐丫鬟奶母一堆人围着,行动就有人看着,不可能独自离家做想做的事,这不是现代社会,古代小姐的行动是很受限制的,后期的贾府也不可能随便出走一个小姐,何况还是独自离家。惜春想私自离家去出家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可能的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惜春又是在哪个尼庵出家的呢?我觉得原著里的暗示其实挺明白的,在著名的惜春戴花的谶语里是这样描写的:

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即馒头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笑,【甲戌双行夹批:总是得空便入。百忙中又带出王夫人喜施舍等事,可知一支笔作千百支用。又伏后文。甲戌眉批: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这段文字很多人都知道是为未来惜春出家做谶,此时惜春是玩笑话,未来却是真的出家为尼,头上不可能再戴花儿了。不过,有多少人注意到,惜春说的是:“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他就是指的智能儿,而智能儿是水月庵的姑子,惜春跟着智能儿去作姑子,就是暗示未来跟了水月庵的姑子出家去了。惜春最后独卧的青灯古佛的尼庵应该就是水月庵。侯门的千金固然不可能私自离家出走去找个尼庵出家,但是水月庵的尼姑常年在贾府走动,都是很熟的,贾府中人也经常在水月庵临时落脚,例如送秦可卿灵柩到铁槛寺停放的时候,王熙凤就曾经临时在馒头庵(即水月庵)落脚,后期惜春坚决要出家,甚至以死相逼,家人实在拗不过她的时候,是水月庵的尼姑上前解劝,终于让惜春暂时放弃了自尽的想法,但仍旧闹着要出家,最后贾珍和尤氏实在没办法了,加上水月庵也是比较熟悉的尼庵,只好同意让水月庵的尼姑带了惜春去了。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惜春出家的情节安排。因为之前,作者写芳官她们几个小戏子出家,几乎是一样的套路。

水月庵是归水月的暗示,其隐藏的含义异常深刻,是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设定。然而现实中的水月庵却是个藏污纳垢之地,水月庵又名馒头庵,正是在馒头庵的老尼姑净虚的牵线下,王熙凤收了赃银,却害死了张金哥和守备之子;智能儿虽是个青年尼姑,却不守清规,跟秦钟两个偷期缱绻,最后还被棒打鸳鸯,可想而知,智能儿最后的下场必将是非常的悲惨,而芳官她们几个不肯出去,要死要活非要出家,王夫人起初还不肯答应,作者也说,是水月庵和地藏庵的尼姑巴不得又拐几个女孩子去干活使唤,所以劝说王夫人放她们去出家,最后作者直接明说,是两个拐子拐了芳官她们几个去了。

而智能儿也曾经对秦钟说过:“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依你。”,在智能口中,水月庵是个跟牢坑差不多的地方。离了这些人,她才能好过,这些水月庵的尼姑怕都不是什么好人。这就意味着惜春未来出家,日子怕不会好过,脂批也曾经透露过惜春未来出家以后的生活时说: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可想而知惜春作为一个公府千金,甚至沦落到了穿着破旧衣服去乞讨的地步,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是何等的艰难。



尽管如此,我觉得惜春之所以闹着要出家,不是到了事情逼的她退无可退,没办法再在府中生存下去了,她不至于以死相逼,非要出家不可,所以我推测了以下的可能:

一个是当时大观园要关闭了,惜春不得不搬出园子,那个时候探春远嫁,迎春早已死去,黛玉也死了,宝钗不用说,早在前八十回就搬出去了,宝玉也被王夫人被逼搬出来。史湘云可能已经出嫁,不再来贾府了,妙玉则很可能早早离开贾府了。李纨也因为贾兰渐渐长大,不便再住园中,所以都搬走了,唯剩惜春一人而已,而大观园外面的情形也不乐观,贾母可能病重,凤姐失势,荣国府日渐衰落,已经没有人有多余的精力照看得了惜春了。这便是有人要求惜春回宁国府她哥哥那边去住的时候了,而我们都知道宁国府是怎样的污浊之地,除了门前的石狮子,就再也没有干净的了。而我们也都知道惜春对宁国府那边是什么样的看法。她说过:“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叫你们带累坏了我?”这就是惜春对哥嫂的看法,她应该是绝对不愿意回宁国府那边的,此外,她可能还面临另外一种压力,就是哥嫂欲将她聘嫁,或官媒婆来提亲,可是他们为她择的婿却是惜春绝对无法接受的,所以面临这种压力之下,加上一向就看的很透,说自己是“了悟了的”人,意识到贾府将来必败,才使得惜春非要出家不可,因为她已无路可走,也因为她早已看破红尘。而惜春也曾对尤氏说过,“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

可想而知,未来贾府势败就是从宁国府先败,而那时早已出家的惜春对于哥嫂的落难,家族的败亡是早已料到的同时也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的,她对家人的遭遇不闻不问,只知道置身事外,不管家人,保得住自己就够了。

尽管现实的水月庵是如此污浊不堪,但是惜春入于水月庵却有着深刻的隐喻意义,是“归水月”的暗示。“归水月”一词来源于第七十七回的回目《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水月就是水中月,水中月只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影子,是虚幻的,是空无的,是没有的,不存在的含义,而归水月正是与《红楼梦》全书主旨最后这些梦中迷人最后都要大梦终醒,归于空幻虚无,消逝于无形,像贾宝玉那样最终化灰化烟彻底万境归空的结局是一样的含义。水月庵又名馒头庵,馒头庵书中明示是得名于: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铁门槛暗示的是红尘的繁华与世俗的欲念,是入世之思;而土馒头则隐喻坟头,是死亡的象征,亦是一切繁华不过过眼云烟,转眼人就会死去,曾经拥有的一切都终将成空的意思,是出世之念。这个馒头庵的诨名实在与水月庵的正名含义相符,基本是差不多的意思,都是浮华大梦一场,最终醒来不过一场空梦而已。从惜春本人的性格来讲,她其实早就看透了一切,早期惜春的性情冷僻,看似性情孤僻冷傲,其实是她比其他沉迷在梦中的人更早清醒过来的暗示,所以,令这些女孩子归于水月,也就是令她们最终从红楼大梦中醒来,归于空幻的隐喻。不单惜春是如此,所有归于水月的人都是如此,智能儿原本就是水月庵的尼姑,她是早早的归于水月,归于虚幻的,除了惜春,未来芳官她们几个戏子出家,斩情归于水月更是同样的隐喻性质。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一个人在未来也将以自己的方式归于水月,这个人会是谁呢?我们下回分解


惜春是在哪个尼庵出家的?归水月的深刻隐喻(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