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少年悲剧的背后


1
警方召开记者会,根据证据及录音笔,证实少年胡同学死于自缢而亡。
官方现场直播并且接受记者提问。
也批露了很多细节。
纷扰猜疑的事件,最终尘埃落定。
让人哀伤的15岁少年,以社会不舍的方式,决绝而去。
是让人非常遗憾的结局。
2
记者会严谨诚恳地回应了外界的质疑。
哀悼胡同学。
感谢各界的热心。
对于发动大范围地毯式搜索,却不能尽早找到胡同学的遗体这一点,承认了是工作上的不足。
这个记者会,官方呈现的,诚恳严谨的态度,让人信服。
3
然则,从胡同学失踪,到其遗骸被发现,到官方记者会。
这100多天里,有许多事态跟现象,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4
第一,从学校到校外,确实存在监控死角。
之前,大家都认为,不可能有监控拍摄不到的地方。
但现在知道,从学校到遗骸被发现地的路程,的确是存在监控盲区的。
5
第二,家属对于孩子在学校不见了的焦虑跟质疑,完全可以理解,也应该被支持关照。
但网络上各种有根据的,跟毫无根据的质疑与猜测,却如猛虎出闸,完全不受控。
6
第三,在自媒体时代,每一支手机,都是声量。
不管是讨论还是研究疑点,认为引起社会关注,警方就会更加大力度调查。
7
但是有许多人,志不在破案,而在造谣。
越是骇人听闻的谣言,就越是可以博眼球,增加流量。
于是参与谣言,传播谣言者,越来越多。
8
第四,不立案不代表不调查。
很多网友,可能以为,警方不立案,就代表不调查了。
大陆的“刑事立案”,是代表“经审查,认为依照现有证据,有犯罪行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所以,失踪案,在家属报案之后,警察初步调查,失踪现场有明显侵害迹象,就会刑事立案。
如果整件事不存在犯罪,那就不予立案。
9
警方多次表示,不予立案不代表不调查。
可是很多人似乎无法理解。
基于法律,警方初步调查,没有犯罪迹象,并不能立案。
但警方仍然在寻找胡同学的去向。
10
第五,整个匪夷所思的起源,是因为胡同学最后被看到的地方,是在学校。
摄像头找不到胡同学离校的身影。
于是大部分人都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胡同学根本没有离开学校。
可是,事实证明,胡同学并不需要大费周章,就离开学校了。
11
第六,从警方透漏的录音笔录音内容跟胡同学生前的笔记,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有非常严重的抑郁情况。
一个15岁的孩子,内向、温和、在意别人的看法。
可是作为新生,功课没有跟上。
没有情绪宣泄的管道,没有情感支持的力量。
又住校,远离家人。
学业压力庞大。
12
他几次跟家人说,想要回家,不要念了。
那其实是他向家人的求救。
家人一再劝说他留下来。
于是,他没有脱离压力锅的机会。
学校的老师,可能没有发现他的心理状态已经跟平常不同。
我不知道,学校有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可以为他做心理辅导?
13
我在台湾读北一女的时候,我们每一届,都会有同学想不开。
因为,每个人在进北一女之前,都是第一名。
结果来北一女以后,才发现,自己根本算不了什么。
厉害的人太多了。
北一女处理的方法是,想办法帮学生降压。
比如,不公布排名次,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分数。
想办法降低比较根竞争的氛围。
14
15岁,本来就是对世界懵懂的年纪。
本来可以有许多可能。
如果自己的功课即使不好,也能够被了解,被接纳?
是不是,如果家庭,当然,还有学校,可以在心灵跟情感脆弱的时候,做一个心灵捕手?
有机会接住脆弱的心灵?
15
之前成都49中,有一位男同学想不开。
他的母亲也一直认为他的死亡,是有猫腻的。
甚至有别有用心之人,闻到味道,连夜坐高铁,要到学校去闹事。
直到后来找到孩子的遗书。
才证实孩子是自己想不开。
他的母亲,这才明白,虽然孩子住家里,每天见面。
母子感情也很好。
但她是多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本来,很多孩子,就有很多事情,不会跟父母分享。
16
心理健康,可能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基础。
第一步,也许是要接受平凡。
接受平凡,才能面对挫折。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平凡的。
如果我们没有什么伟大的功绩与成就。
如果我们不能出人头地,不能成龙成凤。
不能考第一名。
难道,我这个人就没有意义?
甚至,只要我遇到挫折打击,我这个人不完美了,我就没有意义?
17
不。
我始终相信,一枝草一点露。
生命,只要尽心尽力。
只要于心无愧。
就可以圆满。
而寻找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一生的功课。
但是快乐每一天,却是生命的动力。
18
千万不要用成绩决定孩子的价值。
也拜托不要用职业与收入,判定人的价值。
让孩子有机会,走一条跟天性与专长接近的路。
让孩子学会面对竞争,学会处理压力。
让孩子有快乐的能力。
有面对挫折的勇气。
这可能比进私立学校或是买学区房。
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