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易合教育|父母再生气,都别用这3种方式教育孩子!
正向教育影响孩子一生,错误教育会毁掉孩子一生,想要正确引导孩子,教育方式最重要。
以下这3种方式,父母再生气,都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威胁式育儿”
是对孩子的情感抛弃
在综艺节目《超级奶爸》中有这样一幕。
奶爸李健要带儿子去剪头发,但是儿子就是不愿意去,还一直在哭闹。李健好心劝说却以失败告终,耐心被磨灭之后,他就对儿子发起了脾气:“我数3声,3、2、1…”儿子听完后哭得更大声了,吓得手足无措,但还是对着爸爸妥协了。
这是典型的“威胁式”育儿,通过要挟的手段逼孩子就范。看似无害,却最伤人。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
一个人长期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源于内心的认同,而不是外界的压力,比如威胁。
孩子所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都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认同。它包含鼓励和尊重,让亲子关系达到“双向流动”。只有让孩子有一种“我是被爱着的”的自信,才能在他心里筑起一座爱的“归巢”。

爱“谈条件”的父母
最容易削弱孩子的自主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10岁的男孩,短短半年之内,在父母面前上演了十几次“跳楼”事件。起初,男孩出现厌学,无论父母怎么做,他都不愿意去上学。无奈之下,爸爸就答应他:“只要你去上学,爸爸就给你1元钱。”因为有了这一次的“交易”,后来男孩每次不愿意去上学时,就会威胁父母:“你们不给我钱,我就不去上学”。只要父母拒绝,他就会再一次上演“跳楼”。被逼无奈之下,父母只得一次又一次地与男孩进行“交易”。
“谈条件式”教育,它不能达到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反而更像一种变相的妥协。这样的方式,往往会有这几个教育弊端:破坏孩子的自主性。交易越多,孩子越爱“讨价还价”,一旦父母拒绝,就会出现抵触心理。因此,“条件式育儿”不仅会削弱孩子的行动力,也会降低孩子的行事效率。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被父母逼着努力。

“内疚式教育”
让孩子压抑而自卑
在《不要小看我》节目中,一位妈妈自称是“内疚式教育”。她说:
有一次,晚上12点了,小桃还没有背会书,重复很多次,都没有记住,当时就发了脾气。我就让她一遍一遍背,她记不住,我就抽自己一耳光。
小桃看见这样的妈妈,表情很惊恐。但妈妈在说这件事的时候,面带微笑,丝毫没觉得自己的方式欠妥。节目中,观察员边玉芳非常反对她的教育方式。“内疚式教育”,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与其说这是在利用孩子的内疚,不如说这是一场“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这其中还包含了对孩子的控制。父母的“感情牌”,会让孩子因为负罪感而选择顺从。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自卑、焦虑和不自信。心理学家张怡筠博士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觉得“我值得”,最差的教育是让孩子觉得“我不配”。这样的孩子很难实现自我成长,他们习惯了顺从和讨好父母,以此获取自己的存在价值。

可真正的爱没有愧疚,只有轻松自在。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拥有精神上独立的资本。欣赏和接纳,才会让孩子把“我不配”的思维转化为“我值得”的力量,找到自我的价值。亲子相处时,父母可以发脾气,但绝不可假装抛弃、逼迫妥协和情感控制。因为它们传递了一种信息,那就是“你并不是真的爱他,而是只爱不犯错的他”。在孩子通往成功的路上,大人多一份忍耐,情绪收一点、语言柔一点、尊重多一点。让爱在放肆中滋养,教育在成长中克制,只有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会装满幸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