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秦腔》读后感

2023-04-10 23:06 作者:毕业前的病房  | 我要投稿

2015年我去西安上大学,第一次听到秦腔吓了一跳,以为是路边收音机坏了发出的噪声。等到确定秦腔的风格就是如此时,我心下一阵鄙夷。2019年大学毕业,我已经吃过了二指厚的锅盔,老碗装的泡馍,穿过了厚厚的西安城墙,再听秦腔也不感到刺耳了,甚至还能打开B站看一段《五典坡》、《忠保国》。成长的环境是能塑造人的,而一个人对塑造他的成长环境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贾平凹的《秦腔》即是要对塑造他的故乡“竖起一块碑子”。他成功了,《秦腔》写尽了清风街的芝麻谷子,家长里短,痴男怨女,奇人异事,迎来送往,人情冷暖,时代更迭,人心变迁。更把上个世纪末中国广袤农村广大农民的形象:正直的、仁义的、厚道的、勤奋的、自强的,而又精明的、狡黠的、倔强的,甚至于算计的、顽固的、短视的,仔细勾勒在人们面前。 农民是辛苦的职业,这是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共识,可在这种共识之外,辛苦的农民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上世纪末,国家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而农民却像是被路上突然出现飞驰而来的汽车吓跑的一群鸡,惊慌失措的咯咯乱叫,奔向四方,甚有个别的被吓呆在原地,一动不动。 在时代的催促下,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农村开始变迁消亡。农村当然不会消失,可一代人成长的环境却逐渐没有了踪影,只剩下脑海中残存的记忆,这是贾平凹的记忆,也是千千万万从农村出来谋生的人的记忆。《秦腔》大概是一份为了防止忘却的纪念,给游子竖起傍晚寻找回乡之路的斑驳指示牌,当然,指向的终点早已不复存在。 《秦腔》在2004年三改完稿,二十年后的今天,它的另一重意义是关注底层,关注那些为生活就用尽全力的人。在北上广深已经触摸到现代化之光的时候,我们还有更为广阔的国土上的人民才刚刚进入小康。我们的农民、工人、公司职员、小个体户,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是这个社会的主人,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关心与关怀。

《秦腔》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