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教授分享 听后感
潘正运教授讲中国计算机人奋斗史,听后感
先说听讲座的整体感受。听完我感觉这个人做了很多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但是我又没听到他讲自己获得的一些奖项和荣誉。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人家荣誉满满,只是没有大说特说而已。接下来我找几个他讲的小故事来说一下感受。
潘教授讲前期的方案设计是科研中最重要的事情。在进行方案演示的时候不能作假。他讲了一个声纳系统方案演示时,他的方案和另一名教授的方案做对比。本来是以他的方案为主的,另外一名教授的方案为备用方案。先演示了备用方案的效果,发现这个效果非常好。潘教授出于技术直觉觉得其方案演示好像有问题。出于严谨的态度与备用方案的教授一起进行了一些额外测试。发现确实是演示时候错误的把原信号当成捕捉的信号,导致捕捉的质量看起来非常高。
第2个故事是一个震惊我的故事。潘教授讲了一个系统性优化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逻辑电路的计算时间原来是8微秒,现在需要对他进行优化,让他提高速度。经过原因分析,潘教授发现是在存储器读取的时候用时过长。而这个过长的原因是因为强弱电电路相互干扰,导致弱电读取部分要在强电电路一个方波干扰结束后才可以进行。弱电等待的时间白白的浪费了。听了这个问题和原因分析之后,我以一个正常电路本科生的思路去想。肯定是想办法隔离这个方波对弱电的干扰。比如说把电路焊在不同的板子上中间加一些硬件的电磁屏蔽。或者使用一些电容和电感对强电的方波干扰进行屏蔽。但是潘教授讲了一个神之一招。他将方波的上升沿与下降沿的时间拉长了。这一招为什么厉害呢。因为正常的思路都是缩短方波的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时间,提高方波质量。但方波产生的干扰主要就是在上升沿和下降沿阶段。因为方波也是由正弦波组成的。方波越方所用到的正弦波对电路的干扰就越大。潘教授却反其道而行之,降低了方波的质量,但有效的抑制了方波带来的干扰。让后续弱点电路工作的等待时间大大缩短了,弥补了上升沿和下降沿拉长的时间。这一招系统性优化可谓舍车保帅,令人佩服!
第3个我记下来的故事是一次有趣的外勤。潘教授的团队在实地测试声纳的时候。船遇到了大风大浪。潘教授描述说负责换声器工作的同事必须在室外船头工作。当浪打过来的时候,整个人都浸泡在海水里面。当浪过去的时候,那位同事就会摇头发,甩头上的水。浪来了人和机器都看不见。浪过去之后,那位同事就会先摇一摇头,再操作一下换声器。非常有节奏感。听得我也很有画面感。果然喜剧都是悲剧内核,哈哈哈。
第4个我记下来的故事是潘教授到一个新的单位任职。他跟我们讲到新的单位之后要搞好和新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前做的成绩就不要提了。说实话,我也知道这个社会法则。但我非常反感这一点。我非常反感到一个地方就要向那个地方的资源掌控者证明自己的实力。就如同上小学的时候,要向当时的班主任证明我是班级第一,上中学的时候要向中学班主任证明我是班级第一。一方面证明谁比谁强,另一方面证明谁比我弱。这样子的证明活动一直持续到死,很没有意义。把证明的精力放在价值创造上,人类可能已经住在火星了吧。
第5个我记下来的故事是另一个震撼到我的事情。讲的是他做教授之初,当时还是用一些二进制或者纸带写程序的时候。他的一个研究生使用了汇编语言。在程序中,他多次使用了goto语句。潘教授跟他讲,这个程序别人不好读也不好调试。他的研究生反驳他说是他年纪大了,现在都用汇编语言了,是一种先进的语言,让他不要固步自封。潘没有继续说服他。正巧潘教授当时在美国交流的时候得知了C语言。 C语言的优秀特性,一下子吸引住了潘教授。潘教授就把C语言引入到了国内。跟他的研究生讲C语言是一种先进的语言,不要在汇编语言上固步自封了。果然C语言技能兼容汇编语言又有高级语言的特性,让他的研究生顺利的完成了课题。这个故事震撼我的地方在于。也许受于时代的限制,当时的两个人确实不知道在程序中使用goto是好还是坏。可以说在当时两个人都是出于自己主观意愿在说这件事情。但是潘教授并没有利用自己导师的身份强加自己的研究生作出修改。而是使用研究生自己的方法给他提供一种更好的语言。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大量使用goto语句是被抛弃的。甚至有一些地方一条goto语句都不允许使用。所以这里我想说潘教授的技术直觉很准,而且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也真正对得起教授二字。
第6个我记录的故事。不是很详细了,我这里只记了12个字。叫做技术共享,绝不保守,让功让利。
除此之外我的笔记上。还有一句话:前辈所遇到的这些困难和解决思路方法。都已经写入了教科书。
作为电气系的后生,我对前辈表示尊敬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