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BEV和氢能事业在内,丰田同时公开多项次世代技术
为使大家能够切身理解新体制方针主题——“电动化”“智能化”“多样化”,近日,丰田汽车公开举办了一场技术说明会。
今年5月成立的组织BEV Factory总裁加藤武郎,以及将于7月开始担任氢能Factory总裁的山形光正,就新组织研发的产品与事业展望进行了解说,并毫不吝惜地公开了20项以上的次世代技术开发情况与细节。
第1期为各位带来的是以BEV和氢能事业为中心的革新技术摘要。


〈BEV〉支撑达标2030年350万台计划的次世代电池
说明会上加藤总裁表示,BEV Factory将在2026年向市场投放次世代BEV,并且2030年的年销售目标350万台BEV汽车中,将有170万台为次世代BEV。本次说明会中首次公开了两款有望被搭载到次世代BEV上的锂离子电池,这两款次世代电池分别为性能版与普及版。
“性能版”:通过电池高能量密度化与空气动力等车辆效率的改进,搭载性能版电池的汽车,续航里程将是以往车型的2倍,可达1000km,并且预计成本能降低20%,实现快充不到20分钟的目标。
“普及版”:作为普及版,搭载于HEV(混合动力技术车)的双极性镍氢电池上已应用的双极结构,也将被应用到次世代BEV产品上。



〈BEV〉发现全固态电池“新技术”
另外还公布了有关全固态电池的新消息。
丰田汽车曾在2021年时表示“全固态电池的导入将从HEV车型开始”,但丰田通过重新评估后明确表示,全固态电池将作为BEV车型电池,计划于2027~28年实现量产化。
另外,丰田将与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PPES)推进性能版,与日本丰田自动织机公司推进普及版、高性能版、全固态电池的共同研发。集丰田集团全部技术实力,努力实现产品量产化。

〈BEV〉应用于火箭技术的空气动力技术
作为车辆的研发项目之一,加藤总裁还在会上为大家介绍了他们与日本三菱重工业宇宙事业部,共同研讨的空气动力技术。该项目致力于将火箭的超音速技术应用于汽车的研究。
火箭与空气摩擦、压缩会产生大量的气动加热,而航空事业中有一种技术可以保护火箭机体在这种环境下不受损伤。丰田的研发人员们则是讨论将该项技术运用于造车范畴。
通过对车身表面进行处理,控制车身与空气流动时所接触部位摩擦力,有效抑制阻力。譬如设定现有车身的CD值为0.20,进行技术处理过后,预期再降低该数值的10%。
另一个亮点是,该项技术将有助于兼顾设计美学与空气动力学,车身原料无论使用钢材还是铝合金都不会造成阻力影响。这项技术的研发蕴藏着巨大潜力。
目前,丰田汽车以3年后实现量产化为目标,顺利推进研发中。
〈BEV〉随着制造水平的进化,投资和工序都减半
加藤总裁谈到:“次世代BEV可谓是‘商品的进化’,而其背后,又需有‘制造水平的进化’支撑。”
未来的制造将会是二分之一。也可称之为‘BEV half’。模块结构和车辆自动化移动生产线技术将生产工序和工厂投资分别减至二分之一。再加上数字孪生技术的力量,将实现生产准备前置时间减少至二分之一。

此外,还要介绍另一项技术——“车辆自动化移动生产线技术”。即让组装中的汽车自行行驶,移动到下一个工序。
极端地解释,便是在汽车前、中、后部的三个部件上,配备电池、电动机、轮胎、无线终端,以这种状态让其自行行驶。
这样一来,生产线上便无需传送带,工厂的布局也将不受限制。如此,以年为单位的量产准备时间和高达数十亿日元的工厂投资等,都能实现大幅度的削减。
目前,相关部门正以3年后引进为目标,加速研发中。

〈氢能〉30年研发的积累造就次世代燃料电池
此次,氢能Factory山形总裁,透露了丰田汽车已提出了2030年10万辆份的燃料电池的订单一事,并表达了燃料电池市场将以商用车为中心扩张的愿景。
此次展览展示了发电量为现行电池单元130%的下一代产品。在耐久性上,比起以往的内燃机汽车,到需要维修的时间延长了2.5倍,考虑到一般的汽车寿命,甚至可以说几乎不需要维护。另外,与现行的电池单元相比,构成电堆的成本减少了一半,续航里程增加了20%。
这样具有高竞争力的次世代电池,计划在2026年完成实际应用。



另外,研讨会上还有报告表示,关于使用泰国鸡粪产生的生物气体制造氢能这一项目,与三菱化工机共同研发的实证机器,未来也将引入泰国,推进现地的成制造和消费。

让储氢罐异形化,有助于实现对现有汽车的扩展和设计自由度的提高,而此次研讨会上也公开了还在研发中的鞍型和平板型的储氢罐。
另外,关于下一代FC系统的电池,相关部门也在考虑推进减半尺寸的研发,从小型到大型,将实现摆脱搭载车型的限制而展开工程。
总的来说,丰田在技术研发的一线,将让“制造更好的汽车”的循环更高速地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