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部委真题:非遗纪录片|《说人话的答案2》

2023-02-01 20:26 作者:千帆入梦blingbling  | 我要投稿


当前,《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天工苏作》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播出后受到一片赞誉。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2022年3月国考中央党群)

 

各位考官,其实我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忠实观众,我还去电影院里看过同名的电影。的确呀,近年来涌现出了一股非遗纪录片的热潮,我感到很激动。这些纪录片挖掘传承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是很有益的探索。对此我有三点看法。

 第一、之所以会引发收视狂潮,是因为这些纪录片在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的有趣。传统的手工技能,本身比较枯燥,平时被关注的机会也很少。但是通过纪录片这种现代传媒的手段,他们得以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中。而且这些纪录片本身质量过硬,内容很有温度,不只去关注技艺本身,而是去关注背后的人,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让观众更容易代入。像《修文物》中,我们会为文物修复师高难度的工作而紧张,为同事关系的融洽而吸引,也会对他们的人生经历而感动。他们变成了我们的熟人,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响,才会受到赞誉。

第二、有助于非物质文化的复兴和保护。非遗的真正生命力在于被大众知晓。我国疆域辽阔、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很多都有消亡的危险。这样的节目相当于给我们的观众,特别是年青人种下了文化的种子。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天工苏造》这些纪录片,周边的文创产品供不应求,成为消费新潮流,而这些收入可以反哺非遗的保护和创新。另外,很多年轻人看完纪录片,纷纷希望投身非遗事业。我现在记忆很深的是,一个文物修复师在周一闭关时,在太和殿广场上骑着自行车,画面十分美好,甚至也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像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就说到,之前故宫文物修复常常面临后继无人的窘状,但《修文物》纪录片火了以后,故宫招了88名文物修复师,竟然有4万多人报名,经过抬高门槛,后来名牌大学硕士以上才有报名资格。而更多的年轻人从事非遗工作,这才是我们非遗保护和复兴的最大希望所在。

第三、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这些纪录片中的主人公,很多都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在工作生涯中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才成为了匠心独运的大师,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感动,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钟表修复师王津,拒绝了市场的高薪,一生事一业。我至今人记得,片中他修复钟表时虔诚的神情,严谨的态度,这是当下最好的中国故事。此外他们作品的绝妙和精巧,更让我们从心底里燃起了对民族文化的骄傲和自信,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将是巨大的精神食粮和动力。


部委真题:非遗纪录片|《说人话的答案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