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经济Ep30】查漏补缺——对比高鸿业平新乔二书相同概念的叙述:偏好

因为发现第三讲开始算是真正进入经济学范畴了,所以查漏补缺迫在眉睫,up本来的想法是这50天之后重启一个系列学习更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和必需的数学知识,但是这几天的文章内容,大家很容易发现,up的进展完全卡壳,并且所有的总结和说明都混沌模糊。
原因在于,一本教材前面一两章往往是在介绍预备知识或者这门课的核心概念,不会用到太多课程内的思想与过于复杂的过程,比如,“消费集”、“偏好关系”的概念就是背住定义,理解数学模型,在之后介绍的“直接效用函数”、“间接效用函数”、“支出函数”等等,都是在之前介绍的基本概念下进行简单的数学推导即可得到,up对于学数学的思路相对还算是熟络一点点的。
第三讲开始的内容,大多就是在利用前两讲介绍的基本概念,如需求函数的应用了,up深感基础薄弱的无力感了。当然可以继续学下去,但是按照up以往学习经验,即使每天总结关键字,顺完一遍,后面的内容最多也就是留个印象,不可能有前两讲理解得深。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每天十八讲进度都很慢,所以不足以每天发出一篇有内容的文章。
于是,与其在一个预期的计划中死撑,不如随机应变,查补缺漏,反正都是要做的,早做晚做都一样。
所以这个50天学习实验的最后20天,经济学方面,都以查补缺漏基本概念为主,甚至可能直接开始总结高鸿业或者微分方程书上的相关内容。直到up觉得基础方面的问题对学习的负面影响没那么大的时候继续更新十八讲的内容。
今天开始总结一些高鸿业和平新乔书上都涉及的概念,给看过其中一本没看过另外一本的同学们,节约时间——
平新乔书上第一个概念是“需求”以及,需求三要素——偏好、价格、收入,引出效用函数的定义,等等。
并且着重介绍了描述偏好的两个数学模型“消费集”和“偏好关系”。
而高鸿业书上出现在第二章,他的书主要是叙述为主,简要概述了偏好和需求的一般关系——“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当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量就会减少。”
明天继续聊聊两本书上需求的区别。
“费曼学习法”——广为人知的方面是,将一个内容讲给一个零基础外行人听直到他能听懂,才说明这个内容你真正掌握了;鲜为人知的方面则是,如果你在讲授过程中发现自己没有真正掌握一个知识,你永远都不能害怕回归原点,从零开始。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