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教会了我们什么?
1925年12月1日,毛主席发表了题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文章,该文章反对了当时党内存在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通过对当时中国各个阶级经济情况、生活状况以及对革命的态度进行仔细调查研究,总结出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广大、最忠实的同盟军这一结论,解决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一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那么,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我们还能从这篇文章里学到什么呢? 当前,文中的阶级划分虽已变化,但其中分析问题的方法却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并要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应用的。 (1)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不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在我们工作中也是首要问题。明确谁是我们的敌人,也就明确了我们进攻的方向,确定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明确谁是我们的朋友,也就明确了我们要团结的力量,获得了我们要解决问题战胜敌人的力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面临复杂的环境,每天应对不同的困难,这个时候,明确谁是我们的敌人,也就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解决了主要矛盾,困难也就容易解决了。明确谁是我们的朋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的力量就得到了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大。 (2)如何划分社会各阶级 既然分清朋友和敌人很重要,那么如何来分辨谁是朋友,谁又是敌人呢?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给出了判别标准:划分阶级,即所谓亲不亲,阶级分。地主及买办阶级作为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他们的利益依赖于帝国主义,革命对其利益是损害的,因此他们反对革命。中产阶级一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希望利用革命去打击帝国主义,另一方面革命又阻碍了其成为大资产阶级的梦想,因此,他们对革命的态度是又爱又恨。无产阶级因为没有资产,终日劳动备受剥削,他们希望改变现状,因此最为拥护革命。同样对于革命,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阶级,革命对其经济利益的影响也不相同,其对革命的态度也就不相同。一个人所属何种阶级,即可根据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去判断。要判断一个人或一类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就要对其经济地位进行分析,划分其所属的“阶级”,如果这件事对他的利益是有益的,那么他便会支持,如果这件事对他的利益是有害的,那么他便会反对,如果这件事对他的利益有利有弊(比如革命对中产阶级),那么他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必然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在不同时期其态度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3)划分阶级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开展阶级划分前,一定要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或群体的经济状况,也才能对其所属阶级和所持主张做出正确判断。毛主席正是通过对当时社会的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才对社会阶级做出准确详细的划分,例如中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还存在这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两个群体,这两个群体又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对革命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别,大体在中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态度这一区间变化,掌握了这点,我们党对该群体的工作策略也就有了针对性。 综上所述,毛主席《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给出的工作方法对我们现在的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通过调查研究,对相关群体的经济状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划分其所属阶级,这样我们也就解决了“敌友”问题,通过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这样我们的事业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