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军事科普: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

2023-09-09 15:29 作者:永磁-老鼠  | 我要投稿

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The militia weaponry China Museum)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焦王庄陈列馆路25号,馆名由江泽民主席亲自题写。1991年破土动工,占地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1998年10月建成并正式向社会开放,同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北京市国防教育基地”。 馆内共收藏各种文物10000余件,其中包括来自23个国家的枪炮刀剑等各种兵器5000余件。展品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堪称世界兵器陈列之大观。是广大兵器爱好者学习、研究、鉴赏各种兵器的最佳去处和进行全民国防教育的理想场所。 陈列馆占地约100亩,室内陈列面积为4500平方米;包括室外的野战炮场,陈列馆共收集了自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乃至现代中国军队所有的地面装备,以及世界其他23国的武器等约1万余件,陈列馆内以声光效果及多媒体的方式展示。 该馆由兵器博览中心、人民战争史馆、山地野战炮阵、仿真射击场、国防教育基地、骨科冷疗特色医院和环境艺术等14部分组成。陈士战刀等列之大观。 馆内环境恬静优雅,清爽宜人,长城垛口嵌顶的主馆建筑,野战工事构筑的山地炮阵,模拟仿真的各种武器系统。有十几厘米长的钢笔手枪,刻花镀金的工艺手枪;有历史悠久,存世极少,历经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各国著名枪械;还有[1]等。馆内有长城垛口嵌顶的主馆建筑,野战工事构筑的山地炮阵,模拟仿真的各种武器系统,多种兵器实弹射击场所,也有碧波荡漾的鱼塘与葳蕤生机的茵茵草坪,是广大兵器爱好者学习、研究、鉴赏各种兵器的最佳去处和进行全民国防教育的理想场所。 进入陈列馆大门,就见到主馆建筑外的长城垛口嵌顶设备,主馆后方是一个由野战工事构筑的火炮阵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为一。为使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能做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教育基地,从筹建开始就得到中央军委、总参首长的大力支持与关心;江泽民还亲自为陈列馆题写馆名,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及迟浩田等也多有指示 进入1楼大厅,首先看到一幅毛泽东和民兵在一起的铜质浮雕,此浮雕采用铸铜和敲铜工艺结合制成,工程颇为浩大,大厅两侧则以大型灯箱展示为主,内容是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对民兵的指导纪录。 发展史厅 展示依照历史结合部分实体装备,再配上大型景观,沙盘模型等做详细的说明,让参观者得以体会历史实况的重演,此部分展示武器232件,器材25件,刀具88件,文具163件。 首先是北伐时期的工人纠察队民众自卫军,1922年1月在香港海员大会中产生第一支工人纠察队,1924年8月在广东省广宇县成立第一支民众自卫军,就是中国民兵的前身。 展示的武器包括各种刀具,国产12mm、14mm、18mm火药击发前装枪,1888年式7.9mm步枪,民国元年式步枪,国产7.9mm毛瑟马枪,国产13mm、9.6mm、11mm火药击发前装枪等,其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标明为抬枪的枪枝,它没有标明生产的年代,而且其枪管比普通枪支长很多,这两支抬枪一支是前装式,一支是后装式,抬枪是清朝的重型鸟枪,是我国彷自欧洲的火侯枪。 在元代以前,我国的军事技术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因为我国比欧洲早了半个世纪使用火药和用金属铸造的火炮及火枪,这种技术在14世纪初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后,欧洲的火枪技术突飞猛进,而反观我国的火枪发展却逐渐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直到清代,我国的造枪技术已落后欧洲许多。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入侵,先进的枪支制造技术又回传我国。我国又开始改良原有的技术和设备,因此这一时期不旦有原先较落后的生产设备,也有来自欧洲的较新式设备,而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除非在枪身上标记有制造日期,否则很难判定其出现的年代,此类抬枪的存在正映证了我国军事技术的由强转弱和长时间内逐渐发展的事实。 抬枪一般重1500g左右,枪身长2—3.3m,要2个人抬着才能使用,所以叫抬枪,它是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和对太平天国战争中的主要武器,还一直使用到八国联军入侵时。在澳大利亚步兵博物馆内还保留有一支当时八国联军从我国掳走的2.3m长抬枪。 抗战时期的民兵展示区 展示的武器有美造、国产、日制和英制等,包括日本38式6.5mm步枪,44式6.5mm马枪,比利时M1924 7.9mm毛瑟马枪,美制0.45英寸汤姆森冲锋枪,英国司登Mk1 9mm冲锋枪,7.62mm司登冲锋枪等。 只听到耳边响起“地道战”的主题曲,和阵阵地雷的爆炸声,然后沙盘上的村庄模型缓缓升起,地道的剖面也随之显露在参观者的眼前,过一阵子,村庄慢慢下降,一切又恢复宁静。当年曾参加侵华战争的一名日本士兵,在参观了焦庄户的地道战展示后,写信给民兵博物馆,信中详述他们在侵华时遭到袭击的经过,一直到参观了地道战的展示后才恍然大悟,在另一边则展示着地道战时所使用的鸟枪、大刀、长矛,松木炮及其他相关文物。民兵在抗战时为对付日军,创造出多种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非正规战法。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兵展示区 当时民兵曾投入500万人支援平津、淮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兵展示区展示的武器包括国产54式7.62mm冲锋枪,苏制PPS-43式7.62mm冲锋枪,德制1896式6.3mm半自动手枪等,之后有民兵支援金门炮战展区,从1958年8月至1961年11月,民兵参战48万人,受训炮手3万2千9百名,参战炮手2万多名,立功人员413名,团体立功30次:再往后则有中苏、中印和中越等战役的图片与文物展示。 轻兵器展示区 里面展示有全球50多个国家生产的手枪、步枪、冲锋枪及轻机枪等共5000件以上,轻兵器在陈列馆中数量最多,除了一般的,还有特殊生产的工艺手枪和特种手枪,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手枪部份有自动手枪、左轮枪、特种手枪、工艺手枪等多种,单是毛瑟手枪就有两大展示区,要讲早年我国的枪械史,就不能不谈被称做“驳壳枪”、“盒子炮”的毛瑟M1896系列手枪;1921年留德兵工专家江杓先生带回毛瑟手枪的生产技术后,以“十年式”为名自行彷制,此型手枪从上世纪20年代乃至抗战时期,一直为我国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据统计,全世界的毛瑟手枪有33种之多,仅在我国生产和使用的就达10余种。很多毛瑟手枪收藏在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中,成为我国轻兵器发展时代最具说服力的“见证人”。 1楼炮厅 炮厅中心展台是我国自行研制的87式双25mm高炮,东侧则有63式107mm 12管火箭炮及日本侵华时所用的山炮,此外还有各式退役或现役的迫击炮、反坦克武器、炮兵观测器材和弹药等约300件。 室外炮场 只见在一个小山丘上,布置有各式火炮27门,包括国产55式57mm反坦克炮、加拿大制Mk V式57mm反坦克炮、日本一式47mm反坦克炮、国产55-1式37mm高炮、日制92式70mm步兵炮等,在炮场的最高处则摆着一门日制7年式300mm榴弹炮,这门巨炮是日本大阪陆军造兵厂于1940年制造的,口径300mm,炮管外径50cm,长达9.5m,总重约8.7ton,射程达2km;巨炮底部呈圆型,炮底座有由3层钢板组成,最大直径8.24m,高度为90cm,并装有齿轮和钢轨,可以随时旋转炮身或横向移动。 原先日军安装此种巨炮有2个目的;一个是破坏和封锁绥哈(绥芬河到哈尔滨)公路和铁路,二是保护该炮附近焦家岗一带的军用仓库,但最终此炮仍是一弹未发。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该炮就成了我国军民的战利品,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仅存一门,此炮由钢材铸造,呈黑褐色。在1958年大炼钢时除外部的瞄准具、支架等小零件被损毁取走之外,巨炮主体则完好无损。1999年11月在黑龙江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援下,该门巨炮被运至民兵陈列馆,并保持原型展示。 炮场的每门火炮均向着主馆,定期保养维护,炮闩等闭锁装置都还维持着可用状态,可见馆方对历史文物的维持相当用心,因为每一件展示文物的背后都记录著一段珍贵的历史。

军事科普: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