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故事人生

2023-04-01 22:45 作者:种花家书兔  | 我要投稿

我的“故事”人生

“那会儿,墙上有一个大匾,大匾上有一块大石头,有一天,石头‘嘭’的一声炸了,从里面蹦出来了一只石猴,这只猴子‘嗯!嗯!’地叫了几声只猴就大着嗓门喊:‘存福大哥,你在哪里!’。”小时候,父亲怕我做操会不耐烦,指着东墙上挂着的那面画着“泰山日出”的匾编故事给我听。

睡在床上做操对那时的我而言,绝对是一场折磨,父亲的两只大手在我手上、脚上,连续不断的按压、揉搓,换成哪一个四五岁的小孩都不会舒服。但父亲有办法让我的注意力转移,他面对着那面大匾,一边按摩一边打起了“泰山”上那块石头的主意。

他知道如果照着书往下读,我一定不会喜欢,但可以把书里的一些内容搬出来,揉成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于是,《西游记》里,孙悟空成了我的小弟,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他的“存福大哥”,不仅如此,在父亲的口中,我不但有和孙悟空一样的神通,我还有一根和孙大圣一模一样的如意金箍棒。

父亲不等我把这个故事听到厌烦,紧接着又对《三国演义》下手了:“刘备喊:‘存福大哥!’关羽也喊:‘存福大哥!’张飞也喊:‘存福大哥!’我家存福说:‘怎么了?!’刘备喊:‘存福大哥,有三只大灰狼偷东西!它们分别是瘸腿、独眼、断尾巴,它们变成了人的样子,分别叫张角、张良、张宝、’……”然后便是我奋起如意金箍棒,把三只大灰狼打得屁滚尿流。

这时候,我总是静静地支起耳朵,两只眼睛睁得老大,不哭不闹地听着这些好像近在眼前,却又远隔千里的故事。而父亲则一边讲故事,一边趁机会多做几次康复操。

除了对经典名著的改变,父亲还能把动画片《葫芦娃》编进故事里吸引我:“有一天,我家存福上山玩儿,忽然发现有一个小洞,里面还在发光,我家存福从耳朵里掏出金箍棒,叫一声:‘长!’金箍棒变长之后,就把它伸进洞去,捣!捣!捣呀捣!捣!捣!捣呀捣,捣出来一个力大无穷的大娃,又捣呀捣!捣出来一个千里眼,顺风耳的二娃……”当我捣出拥有宝葫芦的七娃之后,接着再捣,就捣出了蛇精和蝎子精。

有时,父亲口干舌燥不想讲,我便一直缠着他,直到他重新不厌其烦的又开始讲。父亲用他的耐心和毅力呵护着我,于此同时也在塑造着我。

稍微大些的时候,父亲从银川培训回来,给我带了三本书,这三本书至今依旧存放在我的书房里。我印象最深刻,同时也是对我有着启蒙意义的书《鲁滨孙漂流记》,最开始是父亲指着书上一个字一个字的给我念,当时的我可不知道什么文学性、思想性,就是喜欢听故事、看插画,曾经指着星期五的鼻子说像个大蒜。父亲读过几遍之后,我牢牢记住了故事情节,把其中一些字也硬生生记下来了。有一次父亲下班后,看见了我坐在小板凳上,自己指着那字往下念。他吃惊地问我:“你认得字吗?”我哪里是认得字,我是被父亲灌耳音灌熟了。

后来认得了一些常用汉字,开始自己试着看书,《爱的教育》《环游地球八十天》、《说唐》、《说岳》一看就是十几遍。也不是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就是单纯地看故事。

后来逐渐接触到了一些中国古籍,我的第一套《史记》是六年级的时候买的,买来就读,那真是囫囵吞枣,许多字词都不认识,也不清楚那些字词的含义,就硬着头皮往下读。

书读多了,我就想着能否复述一个故事,于是就有了我公众号里的第一篇小文章《伏羲》。之后,又有了《秦始皇》。在写《长平之战》时,我又试着添枝加叶,后来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更是为扁平式的人物增添了不少血肉。《将相和》则更是当成了历史小说来写,虽然写完后回头再看觉得实在单调乏味,但也不失为几个实验品。至于《赵武灵王》则直接当成小说,翻阅查询历史资料,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父亲在那些年里默默地为不求甚解的我查询古籍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字词的读音、含义,替我修改文章,和我讨论着文章的写法,一直坚持到如今。

在我的“故事”人生里,父亲扮演着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角色。


我的故事人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