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纪事(四十七)---咏还乡歌
彰智计于时局,展仁政于乡梓,立功业于天下,大丈夫当如是也。钱王智慧非凡在唐末乱世之中保得两浙一方安平,仁义布施于乡里,真英雄,读史到此也不禁心旌动摇。
开平四年(910)十月,结束了水利工程的建设的钱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临安衣锦乡,这回也是功成身就,不由豪气顿生,作《还乡歌》一首: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
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
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这个场景有没有让你想起谁?对就是沛公刘邦。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不亲自出征,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江苏沛县)把昔日的朋友、尊长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地即兴创作了这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本是沛县泗水亭长,如今贵为皇帝,胸中自有豪迈之气,英雄善战如项王者都已在乌江边作古,但是当年和自己一起争霸的属下如韩王信、臧荼、卢绾、英布背叛自己。刘邦无奈不禁叩问天下,发出有谁能为他守住这片江山之感慨。《大风歌》读起来格局虽大,但是最后苍凉寥落之意却也是溢于言表。
钱王的《还乡歌》,在后世人看来格局小,没有心怀天下之感。但是殊不知德泽一方,父老相随,乱世之中尚有乐土,不复魏武口中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饿殍遍野,曝尸满地的惨状已是万幸。居高位者念头一转就牵连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仅为一人的王霸之业,不知多少幼儿失祜,少妇守寡,可悲可叹。若是如此,纵使其文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哂之尔。
衣锦乡,其实也有说法。当年项王入关中,有人劝他关中富饶,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地理位置优越,可以作为王霸之基。但是项王看着被自己烧成白地的阿房宫,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富贵之后不会家乡显摆一下,就像穿了锦衣华服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看见?由是诞生一个成语就是锦衣夜行。
其实感觉钱王把自己家乡改为衣锦乡,应当也是楚霸王的想法。富贵之后自然要惠及乡里,让大家都感受一下好处。但是钱王和项王所身处时代环境不同,项王天下未定,群敌环伺,自然应当枕戈待旦,不当返乡消磨。而钱王经历数次大战,大局已定,又兴水利,理内政,自然可衣锦还乡了。
现在钱王还乡满愿,但是中原却起变故,请看下期---钱为尚父。
参考书目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卷七十八)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吴越世家第七)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
《资治通鉴》(后梁纪二)
《吴越备史》(卷二)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