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计划】人(重置)
“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我的狗。”
1月1日下午4点,这行字出现在“我”的电脑屏幕上,“我”坐在桌前,久久不能平息。
“我”试图思考、想象出这人经历了什么,那群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同许多文学爱好者们一样,“我”将自己深陷其中,将自己带入情景之中,惊奇地发现这与“我”的经历是多么相似!虽然“我”没有狗,但它也许是一枝花,一株草。总之,它们的存在似乎都比“我”身边的人的存在更有意义。
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如果从最基础的角度来讲,人们帮助了“我”,但他们还伤害了“我”。往深处看,人们的帮助,人们的教导,是徒然的,或者说,这些举止能够对一个人造成的感触微不足道。显然,“我”并不会到此结束。如果一枝花、一株草造成的感触要比人大得多,那整个社会便不复存在了。
有另一组词,“活物”与“死物”。活物并不是指它们是活着的,而是指它们的思想是活着的,死物也同样如此。于是,“我”便可以将这句话翻译成:“认识的活物越多,我越喜欢死物。”虽然感觉更加怪异,但事实却为如此。“我”对活物的感情会更加深刻,同时,“我”对活物的期盼也就越高。但很显然,活物们的表现并没有达到“我”的期盼。从出生到现在以来,“我”所接触的人,无非就是在“我”心中留下了些许印记,再无其他作用。相反,“我”对死物期待并不强,所以发生任何事,“我”更希望能够寄托在死物上,至少,它不会让“我”失望。于是“我”得出了结论,“我”身边的人,都不如死物。
1月2日上午10点,这行字出现在一个普通人的电脑屏幕上,他坐在桌前,久久不能平息。
他试图思考、想象出这人经历了什么,那群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将自己深陷其中,将自己带入情景之中,惊奇地发现这与他的经历是多么相似!
我不确定他是否有一条狗,但我能确定的是,他所从中读出的信息和我是一样的。总之,“狗”们的存在比他身边的人的存在更有意义。
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也许是我的同学,也许是一些陌生人。养狗的人可能觉得他的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一些人也许已看淡一切,至少,人不会在他的视野中出现。如果是剩下的人,这句话带给他们的直观的感受便是:我身边的人,都是坏人,而那些坏人们同样觉得身边的人都是坏人。于是我们又得出一个结论:所有人,都是坏人。自此,人们存在的意义已经比一枝花、一株草的意义小了很多。“狗”们也许不明白,为什么它们什么都没做,就被推崇得如此高尚。人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什么都做了,却被形容得如此卑贱。
我很庆幸,至少这种情况的出现还仅仅是苗头;但我又很担忧,因为已经有苗头出现了。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不要认为身边的人处处都不合你的想法,往往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你的期望值太高。相反,那些没有什么对人没有什么很高的期望的人,他善于相信别人。这样的人,身边便全都是好人。相比起把所有期望都抛到其他人身上,还不如利用好你自己,让你自己达到那个期望值,不然,你自己也就成为坏人了。
原后记:本文的第一句话源于我在屏保上看到的一句话,当时只认为它含有深深的讽刺意味,但细品过后却有着更深的韵味。本文仍是一篇议论文,下一篇可能还是议论文也许是一篇微小说。
如果本文出现令读者不适的话,还请读者多多包涵!
改版后记:原先的版本由于收到了一些不良的反馈,于是被我删掉了。再来聊聊这篇文章,灵感之类的话语在原后记中已经谈过,便不必我多说。这次的重置版本删去了原来反馈比较多的一些语言,并且增添了新的一段,让整篇文章的主指表达更加清晰。最近正好遇上最近安排的追忆计划没有内容,于是打算用这篇重置过的《人》来打头阵。在给追忆计划开个好头的同时,也希望这篇新版《人》能给各位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