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哲学的二阶论域:进入形而上学的准备工作(四种形而上学的由来)

真正的哲学于意识形态的阶次
前反思的意识/普通人的意识是一阶的,意识形态本身(1-*)是二阶的(具有反思性),所以二阶可以俘获前反思的意识。
当把意识形态本身当成是一种一阶的姿态。对意识形态进行加倍,获得二阶意识形态 = x 的平方。那么前反思的意识,就是根号 x
哲学里面分四个论域
分别是宇宙论/场域论、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
场域论:背景
本体论:里面有的东西/前景
认识论:舞台/演的戏
目的论:戏的剧情
- 这四个论域都是一阶的,都是一个逻辑/学问,都是研究一个比较纯的一个东西,两两组合加倍获得二阶论域
宇宙论 + 本体论 =【空间性】
- 空间性本身它既是一个背景性的场域,同时又是一种本体,它自己也是某种实存性的东西,某种背景性的存在就是作为一个场域的一个东西,就是空间。
- 本体想要现身/在场,就必须通过一个背景性的场域来架设它自己:本体想要场域化,它就要依赖空间。而场域想要本体化,它只能作为空间被把握到
宇宙论 + 认识论 = 【主体性】
- 这里的主体就是一个内在的视域,就是认识论维度上的一个视域。它是一个敞开的力量
- 不是拉康意义上的主体性,而是一个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甚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内在性,内在视域,或者说场域要被体验到/被认识论化/敞开为一个可被认识的东西,它必须通过主体性来做区间调整。另一方面,一些有规则地符号学:只是现象体验想要宇宙论化,要被感受成是一个场域的话,只能通过主体性,就是人的第一人称意识,无法设想一个无第一人称无主体性的体验者
- 背景性的秩序它要灌输到内在世域里面,它要呈现为怎样的一个样态,在那个前符号阶段主体性在里面起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一个作用,只是它付出的代价就是被掩盖掉了,就是予以清宁/宁静。
- 主体性作为纯无/纯粹虚无,一种极端的虚无,又意味着宇宙论在体验的维度是闭合的,宇宙论是没有办法被直接体验的,背景性的秩序是无法被体验到的。
宇宙论 + 目的论 = 【时间性】
- 时间本身是场域化的。时间有一个基本的共时性的维度是可以敞开为一个场域包容一切,而且它本身是有所谓的时态性的,这就意味着多种差异可以并存在逻辑空间里面
- 目的论这个体系是一种运动,想要架设它自己的场,想要场域化,只有通过特定的一种场域,就是时间。背景性秩序想要铺设它的秩序,想要把它的纹理架设出来,一定要花时间,它必须要支付的成本,就是时间。
- 宇宙论的自我实践是被梗阻的,在那边的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个差异/不停生成的一个最小差异,这就是时间性。就是宇宙论没有办法直接贯通到目的论,中间所遭受的这些阻塞,就意味着有时间这个维度存在。 它会被两层东西阻击,①原始的异质性,就是本体论;②还有认识论维度的主体性。
- ①甚至可以说第一个阻击它的是空间性,空间性和宇宙论之间有最小差异:就是一个可以被几何学符号系统所把握的空间和一个不愿意受任何数学逻辑学体系的束缚的那种蛮横无理的宇宙论之间有最小差异。
- 这些数学/几何学规则,它实际上是异质性的本体铺设出来的,被用来防止宇宙论胡作非为。比如说在空间架设里面,信息传递只能通过光速…或者说局部必须遵循一些几何学的一些规则。
- 宇宙论只有通过空间化才能架设到那些具体的存在,然后体现出它的那个背景性的秩序。场域实际上是被本体论就是数学几何学所束缚住的:数学/几何学/异质性的存在是宇宙论没法消化的,所以宇宙论也给异质性的存在设立一些规制/框架——异质性的存在要变成场域只能变成一种服从于现实的几何学的空间
- 这种束缚的来源就是从它穿透本体论环节的时候,使得那些有实力跟它竞争的本体性的强者服从,它付出的代价就是它定下来的空间性的那些背景性的秩序就连它自己也不能随便改了
- ②穿越认识论的时候,又得诞生出一个主体性,通过体验才能实现自己。
- 然后他通过重重阻隔之后,它终于可以架设自己的目的论体系了:就是这个运动获得了自己的方向:“我终于可以决定怎么走就怎么走了。”在这里面遭受的重重阻碍就体现了时间性,它会迟滞/延缓/慢,它一定要通过这两个环节才能实现它。
这些东西在学术界体系里面都是一种非常囫囵吞枣的思维方式。
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当研究【时间性】的时候,其他这些维度都要去研究。它们都是二阶性的概念,必须在这个结构主义的网里面去把握时间性。
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宇宙论和目的论,研究一个背景性的符号学秩序,就是这整个大背景最大的那个场域。就是最作为前提的那个场域,就是得研究符号学。 另外一方面这个世界的目的论体系,目的论就意味着只能走存在主义路径。在现代哲学里面研究目的论,往往只能走存在主义路径,因为目的论实际上它也包含了所有维度,但是最快切进到时间性这个概念的,就要理解到它是宇宙目的论化的一个必须付出的代价。或者这个背景性的秩序要目的论化,要成为一种现实的运动,它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时间,它必须进入到时间的这个 modality(译:形态/情态/形式/样式) 里面去。
- 本体论 + 认识论 = 客体性
- 本体论 + 目的论 = 命定性
- 认识论 + 目的论 = 因果性
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论域的交叠
2-1 在场形而上学
- 实际上是用 presence(现在当下的空间。译:在场/出席/存在/出现)来冒充时间,这是它的最大问题,在本体论上实现了一元化。
- 它对应的是【空间性】的维度
2-2 辩证形而上学
- 这种形而上学是比较聪明的,如老庄,赫拉克里特…商羯罗,禅宗?
- 对应【时间性】的维度,就是对应的其实是目的论这个维度
- 因为目的论就是小的从场域论,目的论可以理解成这个背景性秩序的剩余,也就是背景性秩序没办法维持自己的时候,对自己进行加倍,在目的论上强调一下
- 场域论相当于停车场上的禁停标示(它设定了这个场域的基本规则)但是后来发现没用没法贯彻,于是只好再搞一个目的论,再在这里贴一个严禁停车的牌子来贯穿/体现它自己
-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形而上学就是因为聪明的人发现了场域背景性的秩序,它有一个剩余,它分裂成两个东西一个是历史性的那个维度就是目的论,它会运动起来的时间那个维度。
- 一个是僵死/不变/静态的一个维度
- 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就是时间性
2-3 我思形而上学
- 对应于【主体性】的维度
- 它很切近于观念论,但是它还不是观念论,在这里面主体性还是个附庸。
- 就是他把静态(同时性)和动态(历时性)的差异用主体来居间调和
- 我思形而上学的极致可以是斯宾诺莎
2-4 反形而上学
- 宇宙论自己瓦解掉了,但是更多的是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对宇宙论的反动
- 在这里实际上是实现了一个机制,就是主体的客体化,但是它的精神依然是形而上学的。比如实证主义,孔德,马赫…
- 虽然他们反形而上学,但实际上他们还预设了一个形而上学背景
- 2-4 大概率对应【客体性】的维度
在场形而上学,它的思辨主要通过几何学
辩证形而上学,它的思辨当然是通过辩证法,但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时态性的言说,语音所包含那个意义,在这个言辞当中的变迁转化,所以它是往往是通过文学/诗的方式
我思形而上学,它通过内省的方式,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思辨
反形而上学,它通过实证调查,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休谟、洛克…他们在我看来是具有反思性,他们对于场域的把握也是2-*,更多的应该是他们对于一种客体性的坚持,他们探寻的方式就是经验(日常的)就是实验/实证的方式。但是这个实证不能把它简单的理解成…或者用另外一个词:科学
科学,它是个二阶产物,科学和科学主义。请分开看,科学主义是很多研究科学的人,他们是愚蠢的科学主义者。但是也有很多一线的科学家,是不受那科学实在论的戕害的。所以最后在 2-4 里面,甚至可以把爱因斯坦,波尔…这些科学家放进去
科学家他们的思想是可以放进去,包括一些几何学家,比如说最著名的那个提出共时主义者的庞加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