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爬行类的视听生活
爬行动物眼中的世界和人类所见有很大不同,原因在于人类和灵长类拥有三种颜色的视椎细胞,分别能感应红(R)绿(G)蓝(B)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构成人们眼中的色彩。而几乎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有四色的视椎,第四种视椎细胞让爬行类可以看到紫外光,这使得爬行动物不仅可以看到颜色,还要比人类眼中的世界炫酷的多。

图源Dpwoodward
爬行类的视觉系统中存在着“生物滤镜”,就像许多鸟类一样,它们的视椎细胞包含了一个油滴(Oil drop)。油滴可以选择性的过滤光线并改变光感受器的敏感性。这种椎体细胞在很多夜行性的龟类和蜥蜴类中都有出现。

鸟锥细胞
而对于爬行动物来说感光的能力也只不仅依靠眼睛,像许多蜥蜴在头顶可以清晰的观察到一个不同于周围鳞片的小圆点,熟悉爬行类的人会知道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顶眼。顶眼和在人类以及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松果体有这对应的联系,这只顶眼有着晶状体、视网膜和光感受等组成。人类的松果体在昏暗的情况下产生退黑素,而顶眼同样有这样的功能,只不过合成的量相对松果体要少。而感受到的光线信息有助于蜥蜴了解节律变化并作出行为变化。还有蛇类的热窝,可以探测红外辐射并且将信号输送到大脑中。


顶眼 图源Jarek Tuszyński
光的感知对于爬行动来说非常重要,比如对不同颜色光源的敏感程度可以帮助一些龟类的幼龟脱离滩涂,进入到水中。对于其他动物也可以感受季节变换,作为繁殖季节的信号之一。
但在人工环境下,爬行动物的视觉能力和光感受能力可能被许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光线的强度,时长,光线的数值都会对爬行动物的生活带来问题。一方面来自于灯光的亮度和光谱会影响爬行类实际看到的世界,开灯的时长变化会影响爬行类的生活节奏。另一方面uvb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很多爬行类的健康,如果长期不做改善,就有引发代谢性骨病的风险。
说完视觉方面,我们关注一下爬行类的听觉方面。爬行类的听觉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相关资料较少。人类可以听到的声音范围在0.2-20kHz,而爬行类动物因为结构不同,能听到的声音范围也不相同,大多数的蜥蜴听觉范围在0.1-5kHz之间;蛇类的听觉再0.1-0.5kHz。人类产生的一些噪音可能会给爬行动物带来压力,比如有相关报道称人类产生的噪声可能导致当地爬行类的听力收到损伤,或者导致周边区域种群减少。

图源 Josh Hallett
在人们家中的饲养缸里,爬行类作为宠物可能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电子产品的音量、吸尘器的噪音,或者是移动打开饲养箱时的噪声。所以饲养箱的摆放位置还是尽量找清净一些的地方,喂食操作等动作也应该注意轻缓一些。
爬行动物和人一样,总有自己的适应极限,但它们的不适总是难以被人类察觉,除了基本的吃喝生活,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视听体验”。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