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秦山核电站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由中核集团100%控股,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行管理。秦山核电站采用了世界上成熟的压水堆技术,核岛内采用燃料包壳、堆芯压力壳和安全壳3道屏障,能承受极限事故引起的内压、高温和各种自然灾害。 1985年3月20日开工,1991年建成投入运行,年发电量17亿千瓦时。秦山二期工程于1996年开工,扩建2台60万千瓦压水堆机组,三期工程由我国和加拿大合作,建设两台70万千瓦重水堆机组,于2003年建成。 2015年1月12日17时,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至此,秦山核电基地现有的9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56.4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成为国内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装机最大的核电基地。 2021年12月,经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先后批准,秦山核电厂1号机组运行许可证获准延续,有效期延长至2041年12月15日,能够再安全发电20年。 1970年2月初,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市关于解决战备电源问题汇报后说:“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同年2月8日,上海市研究部署了核电站的建设工作。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因此被命名为“728”工程。 1985年3月20日,怀揣“掌握技术、锻炼队伍、总结经验、为我国发展核电打下基础”的初衷,“728”工程选址浙江省海盐县杭州湾畔的秦山开工建设。中核人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开始谱写民族核电建设的奋斗史。 1991年12月15日0时15分,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那一刻,在主控室的欢呼沸腾中,中国大陆结束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也是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重大突破,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此外,秦山核电基地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以及方家山核电工程相继建成。先后掌握了10万、30万、60万、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并跻身全球先进核电技术行列。秦山核电从“零的突破”到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数排名世界第一,成为我国核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缩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推动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迈进。 2021年12月15日0时15分,秦山核电迎来安全发电3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同时,经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等先后批准,秦山核电厂1号机组运行许可证获准延续,有效期延长至2041年12月15日,能够再安全发电20年。 2021年12月15日,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实现安全发电30年。自1991年并网以来,秦山核电站已累计发电超过6900亿度,30年来,秦山核电站不仅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核电产业快速发展。 2022年3月13日凌晨2时34分,秦山核电秦二厂2号机组成功并入华东电网,秦二厂215大修顺利结束。本次大修自2月16日02时02分机组解列开始,共历时25.02天,创下国内M310堆型机组B类大修的最佳纪录。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研究、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一期工程装机容量30万千瓦,采用国际上成熟的压水堆技术,1985年开工,1991年12月15 日并网发电。厂区主要包括七个部分∶核心部分、废物/乏燃料处理、供排水、动力供应、机组检修、仓库、厂前区等。电站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设置了三道屏障,第一道锆合金包壳管把燃料芯块密封并焊接组成燃料棒组件;第二道为堆芯的高强度压力容器和封闭的一回路系统;第三道屏障则为密封的安全壳,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反应堆在发生事故时,能自动停闭和自动冷却堆芯。 穿过隧道是秦山二、三期核电基地。二期工程规模为两台60万千瓦的国产化商用核电机组,已分别于2002年2月和2004年5月建成发电。秦山核电站三期总装机容量为两台728兆瓦的重水堆核电机组,是我国与加拿大联营建设的,也已建成发电。秦山核电站已成为总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的核电基地。 秦山核电站的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12日17时成功并网发电。至此,秦山核电基地现有9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54.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成为目前国内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装机最大的核电基地。 方家山核电工程装机容量为2台108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是目前国内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自主化、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核电站之一。其1号机组已于2014年11月4日成功并网发电。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地处浙江省海盐县。由中核集团100%控股,秦山核电公司负责运行管理。 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3月20日开工,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发电,结束了我国没有核电的历史,实现了我国核电零的突破。标志着“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同时被誉为“国之光荣”。秦山核电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原子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秦山核电站于1994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秦山核电站在自2002年至2005年的第六、七、八个燃料循环内,分别连续满功率运行331天、443天和448天,连续三次刷新国内核电站运行的最好纪录。作为原型堆能够达到此记录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在2002年WANO性能指标综合指数评价中,秦山核电站提前达到世界压水堆核电站的中值水平。秦山核电站投入运行十四年来,安全稳定运行业绩良好,截止到2005年12月15日,累计发电260亿千瓦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秦山二、三期的建设提供了建设滚动资金。作为原型堆核电站,在该项目立项时,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其目的是:掌握技术、总结经验、锻炼队伍、培养人才。 秦山核电公司负责秦山核电站的运行和管理,积极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同类电站的先进水平迈进,采用国际通用的核电站综合性能指标来要求和考核核电站的运行水平,引进推行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改善提高安全运行水平。经过十四年管理运行实践,实现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掌握技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为我国核电发展打下基础”的目标。 秦山核电公司经过十四年的运行,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核电站运行管理和检修队伍,保证了十四年的电站良好运行,并形成了一套有秦山特色的核电站换料大修管理模式和丰富的经验。 作为一家大型高科技企业,秦山核电公司拥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55%,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0多名,中级技术人员220多名。已形成了系统培训、授权上岗、定期进行再培训的全员培训体系。作为国内最早的核电人才培训基地,除为本公司培养了大批人员外,也给国家核电事业的发展输送了许多紧缺人才,为中核集团、秦二、秦三、江苏田湾核电站、浙江三门核电站等单位输送了大批的核电技术和运营管理人才。秦山地区尚未发现因核电厂运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周围地区民众对秦山核电站给予了良好的评价。据2018年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秦山核电站周围部分环境介质中,除氚放射素活度浓度相较于本底水平有所升高,但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水平限值外,没有监测到其他放射性元素高于本底水平,评估认为未对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 在谋求国内发展的同时,秦山核电公司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承包了我国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巴基斯坦恰西玛核电站的人员培训、调试、试运行和检修换料等工作,受到巴方的好评。同时,秦山核电公司在核安全、环保与应急、计量、后勤服务等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为积极参与国内外核电站的运营管理打下了基础。 秦山二期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于1996年6月2日开工,2004年5月3日建成,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5%,投资为1330亿美元/kw,远低于我国同期引进的同类型机组(约1800USD/kW)的水平。两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后,运行业绩良好,表现出了较高的安全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并超过了国际中值水平,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秦山二期工程贯彻了国务院“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核电发展方针,在设计、建造、设备采购、调试、运行管理等方面实施了多项重大技术改进与创新,提高了电站的安全水平、技术性能和运行可靠性,电站总体性能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同类核电站的先进水平,是继秦山核电一期工程后我国核电自主化建设新的里程碑。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调试、自主运营管理方面并具有较高的国产化水平。 秦山二期核电站于1986年1月18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造,1987年立项,1、2号机组先后于1996年6月2日、1997年3月23日开工,经过近8年建设,两台机组分别于2002年4月15日、2004年5月3日投入商业运行,使我国实现了由自主建设小型原型堆核电站到自主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为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对促进我国核电国产化发展,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没有核电的历史,实现了我国核电零的突破,标志着"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同时被誉为"国之光荣"。秦山核电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使我国成为继美、英、法、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由于秦山二期1、2号机组的成功建成及投产后的良好运行业绩,国家已经同意秦山二期核电站扩建两台同类型核电机组(即3、4号机组)。2005年11月9日,秦山二期扩建工程主厂区土建、安装、监理三项合同在北京签订。3号机组于2006年一季度开工建设。 秦山核电二期1/2号机组是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两台机组先后于2002年4月15日和2004年5月3日投入商业运行。扩建工程3号机组于2010年10月5日投入商业运行。 2012年4月8日,中核集团宣布,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4号机组比计划提前60天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我国“十一五”期间首个开工的核电工程——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即秦山核电二期3、4号机组)全面建成投产。 2022年4月15日,我国首个国产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实现安全运行20年。自2002年首台机组并网以来,累计发电超过3045亿度。 秦山三期 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与秦山一期、二期工程毗邻,是我国首座也是唯一一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我国和加拿大两国迄今合作的最大贸易项目。该工程于1998年6月8日开工,2003年7月24日全面建成投产,工程比合同工期提前112天建成,创造了国际重水堆核电站建设周期最短的记录。 2005年9月22日,我国首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国家“九五”重点工程、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合作项目――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装机容量为两台7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设计寿命40年,工程总投资28.8亿美元。工程于1998年6月8日开工建设,两台机组分别于2002年12月31日和2003年7月24日投入商业运行,比合同规定的里程碑进度分别提前43天和112天建成投产,创造了国际现有的33座重水堆核电站建设周期最短的纪录。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的成功建设和运营,对我国核电的进一步国产化、自主化起到重要作用。截至9月22日,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1号、2号机组安全发电达265亿千瓦时,在有效缓解华东电力紧张态势的同时,为长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