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随忆
小时候泉州城区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爬树掏鸟窝时往四周极目望去,看到的除了城区西南隅开元寺内的东西塔外,就是茫茫田野远处的清源山和与她遥遥相对的紫帽山了。紫帽山太远,效游时难得一去,而清源山却是经常涉足的,也许是离市区比较近、交通比较方便的缘故——因为当时效游是要步行到目得地的。
然而,外表谦逊平和的清源山的内涵却是丰富无比的,三十六岩洞十八胜景中的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瑞象岩碧霄岩、南台岩、清源洞……都是文化、都有历史;还有保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喇嘛教的大型石雕七处九尊——如宋代的瑞像岩释迦造像、老君岩道教石雕老君像、赐恩岩观音造像、千手岩释迦造像和元代的弥陀岩弥陀造像、碧霄岩三世佛造像;以及元、明、清三代花岗岩石仿木结构佛像石室三处,还有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
可是,小时候不懂得这么多的历史和文化,只知道游老君岩时一定得爬上老君石像去摸他的鼻子和眼睛。老君石像一点不像书上插图里那样戴冠穿袍或是头挽发髻样子,他就象邻居的老爷爷啊,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欲弹,双眼含笑,须眉皓然,听凭我们这些无知顽童在他老人家身上嬉戏打闹。泉州民谚云:“摸鼻食百二,摸目食百六,摸咀现过气。”——说的是若能摸到老君石像的鼻子就能活一百二十岁,能摸到老君石像的眼睛就能活一百六十岁,可是若摸了老君石像的嘴巴的话就会立即送命。小孩子爬上身高5.63米老君像虽然不是很难,但爬在石像上又要摸到老君的鼻子就有难度,要摸到眼睛就更难。记得当时邻居大孩子经常拿这首民谣吓唬我们几个小伙伴,所以老君石像的嘴巴是万不敢碰的。
过千手岩到弥陀岩,谚云:弥陀弥陀,摔下来当狗爬——极言其登山古道的险陡。对弥陀岩的印象长久以来一直停留于小学效游时留下的残碎记忆,虽然以后又登过几次清源山,却没在记忆中留下多少痕迹,这实在是件奇怪的事。直到几年前在朋友的怂恿和妻子的鼓励下办了登山卡,每周总有几天呼朋唤友登山去的日子,对于登山时必经过的弥陀岩,儿时的记忆才又连缀清晰起来。数十年来弥陀岩有了不小的变化——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的仿木结构石室中的佛像由善男信女们重新给上了金身;塌毁于“文革”期间的古刹“弥陀岩寺”也于1998年月11月重建竣工。不变的是满目青翠的林泉溢采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嶙峋奇石。登上石室前左侧的崖壁旁榕树攀生的"一啸台",极目远眺,晋水逶逦,紫帽凌空,只是儿时环山的无边青翠稻田现已荡然无存。弥陀岩山门门柱所镌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楹联: “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中的景色已成黄梁旧梦矣。
沿弥陀岩寺边寻佛径经陡峭古道可达半山巨石处,右转可至紫翠湖,直上至南台岩、清源洞;经崇石坞过瀑布沿古道经半山亭可至天湖、虎乳泉;沿巢云岩下右转经莲花池过铁索桥经峭壁亭可至碧霄岩、瑞象岩、望州亭。二十多年来山上的庙宇亭台石室或重修或新建,原来山民耕作的水田也已荒芜。儿时效游留下残碎的记忆虽然在近年登山的日子中又慢慢清晰起来,但时过景迁,儿时的感受成了陈年记忆;故旧邂逅,虽尽力想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光,头脑中却总是一片空白,只是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伤感和迷惘充满胸腔。记得那天在芳草菁芜的瑞象岩前听到石室屋檐下的幼鸟呢喃,不禁淌下泪来。



山道旁岩石上,竖立一方石碑,上书“第一山”,系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手迹。岩上石刻为“云龙”,道路另一边岩石上有“风虎”两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