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美帝终不还——我军/警防弹衣发展史
为什么会做这个专栏呢,主要是我在观看三流角色的最后一个视频时看到了一个要求做这个的高赞评论,既然他鸽了那么我这个新人军事up就来蹭一波题材
美苏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开始装备防弹衣了,不过那年代的防弹衣往高情商的方向说那叫百家争鸣,根本没有规范。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鲜为人知的美国VBA防弹背心才使现代防弹衣有了统一的发展方向。我军则在这方面启动较晚,五十年代末期才开始研制,并在1964年造出了可以抵挡手枪弹的首款防弹衣。可惜由于重量过重(6-7kg)并且当时推广的轻步兵思路使得其并未大规模装备。至于60-70年代为援越载具驾驶员所配备的防破片衣则是早在二战轰炸机组员上就开始大规模装备的产物。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防弹衣
早在两山轮战期间,就有部队自己土法上马将老式的防破片衣改造为可以储物的战术背心。这款没有编号的DIY产品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我军第一具携防一体携行具,也是继63式携行具之后出现的第二种摆脱五花大绑的携行具。奇怪的是,这类先进的设计在之后的87/91/95携行具上均未出现,唯一的解释是在当时军队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这种笨重又耗钱耗力到玩意儿需要让位给重兵器的改造机会。
20世纪80年代末,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研制出了TF90-54和TF90-79防弹背心。两种防弹背心均采用高性能的特种防弹钢制成,分别可以抵御5米内54式手枪和10米以外79式冲锋枪的射击。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护神”系列防弹背心,驻港部队就曾有穿着其出现的照片。这款防弹衣依旧未被我军大规模列装,而当时我军的一线步兵一直和防弹衣无缘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现在看来其解释和之前一样——当年为数不多的军费无法大量购买这类型消耗品,并且则是护神系列不具备抵挡步枪弹的能力,真装备了起到的效果无法保证稳定。
但是,在这个最黑暗的时代里,武警和公安单位需要直面大量拥有枪械来源的罪犯,在这种近距离作战中没有个人防护装备是不行的。因此护神系列在执法机构中反而率先得到了装备,也算是独特一景。

九十年代之后随着防弹插板在我国的发展,04式防弹衣和06式防弹衣横空出世。这两款防弹衣的护颈和护裆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维和部队就有着穿着其亮相的照片。不过大部分士兵依旧没有穿它的机会(武警部队穿的是轻量化版本)
06式使用软硬复合体防弹材料制作,由护喉、护颈、护肩、护臂、护肋、护裆以及传统正反面防护在内的七大板块构成,防护面积较大,重量也达到将近8公斤左右;是我军当时装备的最先进型号。06式重型防弹衣使用两种防弹插板,第一种是使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磨压成型的插板;第二种是以碳化硅或碳化防陶瓷防弹陶瓷插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我国防弹衣的主要材料,属于一种典型的软防御材料,我国最早的04B和后来的15式武警通用防弹背心都是采用这种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分子量很高,一般在500万-800万之间,强度比普通的芳纶纤维材料高出20%左右,比钢丝大致提升了5-10倍,密度却只有钢丝的八分之一。
央视军事科普节目做过一期节目,分别使用国产5.8mm钢芯弹和53式7.62mm穿甲燃烧弹以15米的距离进行实弹测试。测试中使用3.9公斤的防弹钢板和2.8公斤的防弹陶瓷插板对比试验;传统防弹钢板5.8mm钢芯弹一弹即出现贯穿,而陶瓷板实现有效阻挡,具备抵御5.8mm钢芯弹的射击能力。由于第二轮使用7.62mm穿甲燃烧弹动能更大,故而只进行了陶瓷板测试,实际测试结果显示,陶瓷板只是掉漆了,弹头并未贯穿。(5.8mm钢芯弹的穿透力有目共睹,这款防弹衣的防护能力已经相当于二代猛士的侧装甲了)

除此之外,2015年和2017年都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防弹衣和迷彩。事后证明这实际上是为了给下一代单兵作战系统铺路,其中15式重型版本还在边境试用过(似乎比06更舒服)。


19式携防一体携行具于2019/10/1首次亮相,本人有幸在电视上成为了它的首批见证者。其早期型号早在2018年便在新疆特警试用过,其出现了多个版本,主要是对储物空间的修改,目前已经发展了好多版本,防弹效果未知,我就算知道也不会透露。总体上处于世界第一梯队,缺点也很明显:没有重甲版本,适合特战使用,不适合警用和维和。
公安单位并不喜欢直接使用军用制式装备,且公安的装备混乱也是一大特色之一。因此特警队的防弹衣大多选择国内各大军警厂家的优质产品进行列装,这些产品也有一些被警员自行购买用于日常巡逻时的防身,大部分进入战术圈的公安人员都有穿着战术背心进行巡逻或执法的日常(如熊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