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活着》特别版?豆瓣9.0,入选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的《命运》

2023-02-17 18:31 作者:一位电影研究者  | 我要投稿

我是个爱出去转悠的人,每当快要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我就会想:

“我要是出生在这里,我这一生会怎样呢?”

我去海岛的时候想过,我应该至死都不必知道东南西北。因为那种圆圆的小海岛,只需要分清中心vs边缘这种极坐标就好了吧?那我的世界就会一直是圆形的;

我去大西北的时候想过,我应该会习惯了苍茫吧,因为山巅的雪、飞翔的鹰、散步的牛羊和刮伤脸颊的寒风,会一直在我心里;

我去闽南的时候想过,那些避世逃难至此的人,守着这么多的庙宇和祖先神明,后来又拥抱了世界各地的信仰,我会信上他们么?

后来读完《命运》,我大概能猜到了,如果我出生在闽南,那我可能年轻的时候会觉得这些玩意儿都是枷锁、是我需要去对抗抛弃的,中年的时候会慢慢开始发现身上祖先神明的痕迹、是无法摆脱的、是需要学会接纳的,老年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回到家乡、做回那个曾经的自己很嫌弃的、经常劝说年轻人记住家乡的老东西吧~

那我的一生应该会是充实幸福的,因为我一直有可以去摆脱但又最终皈依的东西

这一切体验都源自在《命运》中,我跟着作者倾听他99岁的阿太在弥留之际的追忆,她原本阔绰的家庭如何土崩瓦解,她的母亲因为丧失了活下去的意义而滑向大海,她那做神婆的婆婆是如何预言了儿媳妇的一生,她自己又是如何倔强的践行了婆婆的预言......


阿太的一生看似苦难,但她总能笑对死亡,甚至提前10来年就去观摩其他老朋友的临终场景。但我觉得这本书想讲的不是困难与神明,而是根




那些庙宇和神龛,终究只是形式,本质是人们对乡土的依恋、对记忆的执着、对先人的崇敬,这些东西让他们既无所畏惧、又心怀敬畏,让他们(泉州华侨)既能遍布东南亚、又能不忘本捐助家乡


我之前有个朦胧的想法,东西方文明其实并不是对立冲突的,是可以在人一生的不同阶段搭配统一协调的。我们青年时期,更需要西方文明的那种探索和外向性;我们老年时期,更需要东方文明的亲人关怀和内向性。我们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更需要西方文明的争强好胜之心;我们在举步维艰的时候,更需要东方文明的向内寻找内心的宁静


或许《命运》中描述的那种闽南文化,会是两者交融的一个范例吧?我们不需要信仰外来的神明,我们自己的家乡和祖先,就是我们的神明

《活着》特别版?豆瓣9.0,入选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的《命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