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脑科学日报| JAMA 子刊:积极心态对老年人恢复认知能力有效
第1707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4月20日
科 学 时 讯
1,Nat Methods:戴琼海团队研制孪生数据驱动的神经信号挖掘方法,突破脑成像分析瓶颈来源:BioArt
阅读链接:Nat Methods:戴琼海团队研制孪生数据驱动的神经信号挖掘方法,突破脑成像分析瓶颈
2,Cell Metabolism:搞清楚了!二甲双胍降低食欲及减轻体重的机理被揭秘
来源:iNature
二甲双胍增加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 (GDF15)水平以调节能量平衡,而GDF15的管理激活GDNF家族受体α样(GFRAL),后者在大脑极后区(AP)和孤束核(NTS)中高度表达,以降低食物摄入量和体重。然而,二甲双胍治疗后血浆GDF15水平的组织特异性贡献仍存在争议。
近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Tony K.T. Lam团队发现,二甲双胍触发肾脏GDF15依赖大脑极后区轴调节食物摄入量和体重。二甲双胍通过上调肾脏中GDF15的合成来增加高脂肪(HF)喂养的雄性大鼠的血浆GDF15水平。重要的是,肾脏特异性的GDF15表达的下调,以及AP特异性的GFRAL表达的下调,否定了二甲双胍降低食物摄入量和体重增加的能力。该研究揭示了肾脏作为二甲双胍的靶点,通过肾脏GDF15依赖的AP轴调节能量稳态。
阅读链接:Cell Metabolism:搞清楚了!二甲双胍降低食欲及减轻体重的机理被揭秘
3,Molecular Psychiatry:实时神经反馈——青少年精神疾病治疗的新方向
来源:BioArtMED
情绪障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许多青少年,这其中抑郁症尤其因为症状严重而造成极高的社会和医疗代价。为此,美国东北大学心理系教授,生物医学成像中心主任Susan Whitfield-Gabrieli课题组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基于正念的个性化实时神经反馈 (mbNF) 方法。实验对象通过实时观察他们自己的大脑活动从而有效地练习正念,以此降低DMN的激活,并且同时加强中央执行网络(CEN)的激活。该团队此前已经成功地将这种干预应用于确诊精神分裂症的成年患者,减少他们的DMN连接并改善幻听症状。
近期,课题组张嘉禾,Clemens Bauer等研究人员联合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Randy Auerbach研究团队进一步证明了实时神经反馈疗法在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群体中的可行性。该研究不仅仅为已经确诊的抑郁症青少年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未确诊,但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风险的青少年也出现了DMN过度激活和过度连接,所以mbNF疗法也许可以在未来运用到疾病预防领域。
阅读连接:
Molecular Psychiatry:实时神经反馈——青少年精神疾病治疗的新方向
4,NSR综述:从动物集群行为到群体机器人协同来源:中国科学杂志社
自然界中生物通过聚集表现出精妙绝伦的群集行为,涌现出自组织性、分布式、鲁棒性、适应性、可扩展性等群智激发汇聚特性。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段海滨教授、霍梦真博士后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范彦铭研究员合作,以自然界中生物群体的典型智能行为出发点,阐述并分析了群体智能的起源、内涵、技术和典型应用。论文给出了从生物协同行为到无人集群协同控制的映射关系,从陆、海、空三个领域重点介绍了无人系统集群的仿生创新特别是在仿生群体智能创新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推动无人集群系统人机共融领域的创新成果。讨论分析了未来无人集群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阅读链接:NSR综述:从动物集群行为到群体机器人协同
5,JAMA Network Open:积极心态竟有助老年人恢复认知能力
来源:药明康德
近日,耶鲁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对衰老抱有积极信念(例如不认同人越老越没用的观点)的老年人从轻度认知障碍(MCI)中恢复认知能力的几率要比那些对衰老持消极态度的老年人高30%。对衰老持积极的信念不仅可以减少认知挑战带来的压力,还能够增加对认知的自信心,并改善认知表现。
阅读链接:
JAMA Network Open:积极心态竟有助老年人恢复认知能力
6,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患者如何管理?最新中国专家共识给出建议
来源:神经精神界
卒中在我国发病率高,超过半数的卒中患者存在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SSD危害严重,甚至增加卒中后患者残疾、卒中复发及死亡风险,但在临床诊疗中,SSD易被忽视。近期,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汇集各方意见和建议,结合卒中与睡眠领域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制订了《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指南强调积极进行卒中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在对SSD规范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正确的处理,以达到在整体上降低卒中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的目标。
阅读链接: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患者如何管理?最新中国专家共识给出建议
7,Science:人类不会冬眠?没关系,冬眠的抗病大法可以学会
来源:学术经纬
每当冬日降临,温度骤降,食物逐渐匮乏,一些动物会选择冬眠来应对缺乏能量来源的日子。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大多是受伤、疾病导致的急性卧床固定患者,但一些脊髓损伤的长期瘫痪患者似乎可以免于VTE的影响,同样的还有冬眠的棕熊,即使保持几个月不动,它们也不会增加静脉血栓产生的风险。
近日一篇研究分别在夏天和冬眠期收集了数十头棕熊的血液样本,发现冬眠时期血液中的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有着显著下降,分别达到37.9%和20.9%。最显著的是热休克蛋白47(HSP47),冬季血液中的血小板HSP47只有夏季样本的1/55,下降幅度是第二名的10倍。研究者还招募了一部分人类志愿者,让他们模拟慢性、长期卧,发现这些志愿者的HSP47表达也有着明显下降,也没有发生血栓。
阅读连接:
Science:人类不会冬眠?没关系,冬眠的抗病大法可以学会
8,Nature Aging:这种性格的人,天生就比别人更扛老!
来源:国际科学
近日,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负面情绪会持久改变老年人的大脑连接,可能加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而更好的管理情绪则可以防止病理性衰老和帮助限制神经退行性疾病。
年老的参与者通常表现出与年轻人不同的大脑活动和连接模式,在默认模式网络(DMN)的激活水平上尤其明显,这意味着老化的大脑有更显著的情绪惯性。对于衰老的人而言,他们通过将他人的痛苦与自己的情感记忆联系起来,一直被封闭在消极状态中。
阅读链接:
Nature Aging:这种性格的人,天生就比别人更扛老!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