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大模型赛马”,一手商业闭环,像微软这样落地应用型公司赢麻了
大模型是短暂的风口还是工业革命?是操作系统还是个人电脑?是原子弹还是Ak47?自大模型去年强势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人们在试图理解大模型的过程中,不断为大模型添加不同的比喻。不同的创业者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答案。

但,有人在试图理解,有人已经开始商业化初胜了。早在4个月前,紧接着自己深度绑定的OpenAI的GPT-4发布会,微软在名为“用人工智能重塑生产力”的发布会上,官宣将旗下商业软件Microsoft 365全线接入GPT-4,并推出一款新Copilot,旨在帮助人们生成文档、电子邮件、演示文稿等。
当然,当时的人们更多还是被OpenAI的ChatGPT吸引,认为嵌在浏览器中的AI助手,更有趣一些。但真相是,将AI加入到软件中,才真的能赚钱。在18日的会上,微软正式公布了 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定价——每位用户30美元/月。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微软的落地之作——“AI 助手”来得恰逢其时,虽然人们对AI助手兴趣很浓,但是作为企业,却对数据外泄格外敏感,有了微软在幕后背书,显然会让企业用户能更放心员工使用AI工具来提升效率,也能缓解老板们的“AI焦虑症”。当然,有落地的不止微软,中国也不乏科技公司在垂直大模型领域,主打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将场景化提到通用之上。
实在智能就亦如此。作为一家通过自研AGl大模型+超自动化技术,领跑人机协同时代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抢先一步将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TARS与RPA相结合落地,前者提供自然语言理解及逻辑知识的归纳泛化能力;后者基于实在智能自研的“智能屏幕语义理解技术(ISSUT)”,实现和计算机的自动化交互并完成指令动作,加快各领域产品实现“即说即所得”的服务能力,轻松搭建各种超级自动化链路,可以更有效智能帮助企业减少重复、繁琐的人工操作。

此外,借助TARS垂直大模型的语言理解和深度学习能力,实在的IDP也将升级为Chat-IDP,即为用户提供与文档直接“对话”的能力,使用户可更准确地识别、提取和审阅文档内容,大幅提升自动化办公效率。相当于为每个用户配备了一个类似ChatGPT的智能化助手,实现更高效、更人性化的超自动化流程,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个人数字化办公赋能添彩。

如今,并没有太多人去关注大模型的技术,大家更关心大模型的产品化、场景化和商业化。大模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影响百行千业,才是大模型引发工业革命的道路。
未来,可能大模型的发展路径会更接近电脑的发展历程。后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政府部门可能都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大模型,并且不会有垄断,不会只有3-5个大模型,大模型将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