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谈双减下的教育行业:不被商业逻辑牵着走才能把企业做长久
回归教育本质,把握商业脉搏,共享绿色生态!
“不被商业逻辑所左右,才是把企业或者培训机构做好的核心要素。”
6月30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出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举办的“培训教育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研讨会”上,分享了“双减”政策后新东方转型的路径,以及对于教育行业发展、企业转型的理解和思考。
俞敏洪分析了教培行业“烧钱获客”这一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双减之前,大量资金涌入教培行业引发了教育行业的内卷和恶性竞争,最后导致不少培训机构不再遵循教育规律来发展。”
俞敏洪表示,做事情需要遵循商业逻辑,要考虑如何赢得客户、如何收支平衡,但是如果被商业逻辑牵着走,也是不行的。
要在符合商业逻辑的前提下,思考事情本身最内在的核心要素是否可持续发展,是否能对其他人发挥价值,是否符合大政方针、真正助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一直认为,我们做教育的发心就是要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我们愿意在教育领域投入,我们觉得所做的事情有价值、有意义。”
在经历了教育行业的整体洗礼和变革后,新东方孵化了“东方甄选”品牌,把目光转向农业赛道,做农产品直播带货。
俞敏洪透露了背后两方面的考量:第一,毫无疑问农业领域是国家永远会支持的领域;第二,这个领域能够实实在在帮助到一些人。“如果我把农产品卖好了,能够帮助到一线的农业公司和种地的农民。”
“也有人告诉我,东方甄选可以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办法冲销量,我说我们不凑这个热闹,我们要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每卖一个东西,农民能挣到一点钱,我们自己也能挣到钱就可以了。遵循内心在坚守的东西,这个路子才能走得更长久。”俞敏洪说道。
我一直认为,国家一个政策如果出现,我们先不要去管这个政策本身合理不合理,因为它既然出现了,它一定是经过了反复的、各种各样的考量。”
在短暂的寒暄后,俞敏洪切入双减话题,此次发言中,他多次表态对双减政策的赞成,“从头到尾没有听到过新东方说一句抱怨话”。
俞敏洪认为,双减的一大目的就是为学生减负减压,他反思教培机构在过去一段时间确实增大了学生的课业压力。
谈到民办教育机构在双减后的规范有序发展,俞敏洪强调,民办教育机构和人士既要做到政策合规,也要做到内心规范。
“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是不是真正的觉得自己在做的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他说,“双减之前,确实有一些培训机构想的就是怎么拿到投资。”而大量资金涌入教培行业也引发了教育行业的内卷,使行业曾经未遵循教育规律发展。
“我后来很庆幸新东方基本上没有怎么参与,那时候大量培训机构都投入了上百亿元,新东方投入了大概是1/10,10亿元左右。”
谈到双减后的教培机构转型,俞敏洪认为,首先要遵循商业逻辑,但不能被商业逻辑所左右,还要思考是否可持续发展。
他举例创办东方甄选转型卖农产品有两个考虑,其一是找到一个国家永远会支持的领域,其二是能实实在在帮到他人。
“什么最便宜的价格,什么最便宜的拍卖,什么最便宜的大家抢,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要做的。(要做的)就是我们每卖一个东西,农民能分到一点钱,我们自己也能有一点钱。”
教培机构完成调整后,未来如何争取政策对民办教育的支持?俞敏洪建议,第一步是理解政策,第二步是争取政策,第三步是想办法获得理解,第四步是和相关部门沟通,争取让政策更合理。
而随着教培机构逐渐撤出学科培训,减负还有诸多工作要开展。俞敏洪透露,上周曾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座谈会,与会领导表示双减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除了培训机构,校内负担如何减轻是下一步要讨论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在思考,如果我们要真正达到双减的目的的话,还要做什么?”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文来源新京报。文章配图来源于摄图网(本司享有使用权),如文章文字/图片等素材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全国服务热线:400114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