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话CIS创始人萧邦平,cis项目如何成为海外名校均认可的科研项目的

2023-04-06 15:16 作者:研课CIS科研项目  | 我要投稿

文章来源:Heymkt,首次发表时间:2020-09-22

1、后浪凶猛。

从成立CIS,到开创科研教育这个行业并稳坐头部阵营,萧邦平用了8年时间。

2020年,即使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公司上半年营收仍然达到了1亿+,并且正在为融资做准备。这是萧邦平专访时透露出来的两个信号。


过去八年,他带着一群年轻人在科研项目领域里摸爬滚打,经历过声名鹊起的高光时刻,也遭遇过不良竞争对手恶意攻击的至暗时刻。在主动坚持与被动推进之间,CIS靠着"高级别教授,高频率教学、高师生比"三个核心准则一路突围。如今,成为海外名校备受认可的科研项目,也距离成为一家独角兽公司越来越近。

在一个满眼尽是创业泡沫破裂的时代里,萧邦平和他的CIS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当同业其他竞品纷纷高调宣布融资规模时,萧邦平却不为所动。他认为CIS应当有更大的愿景,"今年以前,融资无法体现我们的真实价值。但现在CIS的前景已经可视化了,此时接纳资本,才可以不被资本所左右。"


为了让公司发展的更好,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但他并不崇尚资本运作的模式,"我们要想的更长远,不能做快进快出的模式。"

和行业里喜好高返佣、快融资的创业者不一样,萧邦平牢牢控制着公司的方向。CIS不轻易设立项目,除非教授资质和课程质量能够保证。他们也严格控制着每个项目的课时质量和招生数量,即使因此带来高昂的教学成本让他们在激烈竞争中逐渐陷入被动。

在内训会上,萧邦平讲的最多的是教育的起源和虚无主义,讲的是CIS与名校教授相互成就的逻辑关系,并不是签单和渠道。

一堆反主流的作风组合到一起,竟然可以让CIS过得还不错。而这些作风的根源,都起于萧邦平自己。

2、萧邦平,28岁,湖北人。

在南加大就读大一时,因家中经济问题辍学回国,创办CIS前身"大理暑期学校"。


他从小就受在武大任职教授的父亲影响,对哲学充满兴趣,"唯有逻辑不可证伪的,才是宇宙中亘古不变的真理"。

当他把底层的商业逻辑想清楚了,就有了纵然艰难辛苦也要坚持下去的动力,"迟早这个行业会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那一年暑假,他拎着包,啃着汉堡,奔波于美国东西部,在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的校园里游荡。不知道要去哪里,要找谁,完全凭着一腔热忱,希望能找到愿意来中国的教授。


跑得多了,他发现最高效的方式是去教授吃午饭的餐厅拼桌子。也就是在教授dining hall,他遇到了第一位支持他的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Adam McKeown。


方向对了,努力的成果是可以看见的。然而,后期又经历了"武大洪水""恶意攻击""同行抄袭""疫情退费"等当时看似难以平复的事件。

这些经历养成了他的性格特点。年轻气盛,容易焦虑。强势,认准的事情不容讨论。说服力强,能够把大家的想法都扭到自己的频道上。

如果要给他自己和CIS贴一个标签的话,就是坚持初心。萧邦平说,"我现在越来越能理解马云那些大佬说的,不忘初心。不受负面干扰,十年如一日的去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不容易的。"

这家公司也一直坚持着同样的事情,把优秀的教授资源引进来。


近日,我受邀采访了CIS创始人萧邦平、COO海日和深圳分公司经理Eva,尝试解读这家创业公司的突围秘密,以及它背后的执拗创业者萧邦平。

3、在短暂的留学生涯中,有两门课改变了萧邦平的一生。

他读的是南加大物理系,在大一的通识课程里选修了历史和建筑。

萧邦平这个高中偏科严重,参加物理竞赛的种子选手,对于选修课程的知识积累几乎为零。他从来不记得也不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人物生平,对于画画更是只有提笔忘字的水平。

可是令他大为震撼的是,历史课教授竟然带着他们做的第一个课题是《中国张居正变法与08年农业税改革的对比研究》 。在建筑课上,老师教会连简笔画都不会的萧邦平,怎么用有限的木棍和纸板搭出更好的房子。

体会过黄冈中学三年的题海生活后,中美教育体系的反差让他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在美国上了那么好的课程,能不能把它们带到中国来?"

尽管并没有明确具体做些什么,这个史无前例的大胆想法已足以让他为之废寝忘食了。

2012年,正是中国雾霾问题在海外炒作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为了打消教授的顾虑,萧邦平把第一期项目放在了大理,那里天蓝水绿空气好。


谁知招生情况却不乐观,请来9名教授,只有不到20名学生报名。为了避免教授太尴尬,他赠送了20个名额给大理学院以表感谢。


当时,萧邦平的项目并不是做背景提升,而是针对已经拿到录取,即将赴美求学的学生提供"预习"服务。他觉得,凡是去美读书的同学都有必要提前熟悉一下美国大学圆桌教学方式,更需要适应以论文和研究为核心要素的授课模式和课程深度。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应该是最难销售出去的项目了。"


国内多数家庭的功利心都是很重的,他们认为寒窗十几年拿到offer后,便无继续苦读的必要。即使苦口婆心说服了家长,学生也会百般抵触,"我只有这几个月可以玩,你又让我去上课?"


业务难以为继,萧邦平个人也落魄到不行。在一次高中同学会上,拒绝过萧邦平递出橄榄枝的Eva问他,"你的宝马呢?"

他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卖了。"

2015年,萧邦平和大理暑期学校终于迎来了曙光。偶然招来的14个准留学生中,有8个录了美国大学top 20,其中4个录了哥大本科。

他们突然开窍了,原来教授推荐信和科研项目经历对留学申请会起到这么大的帮助。密集的录取结果是最有说服力的,以后两年时间里,录取结果成了他们最有力的宣传材料。


这是经历过多少验证和讨论之后才得出的转型决定呢?

萧邦平坚定的说,"那时候我们没机会思考转型,我们思考的是怎么活下来。其实当时已经走到了很痛苦的状态,卖房卖车,穷尽办法寻找出路。"

4、也是在2015年,萧邦平带领小团队回到武汉,创办了CIS。

开始将科研经历、论文和推荐信明确为科研课程的宣传要素,目标客户也重新定位为准备留学申请的学生群体。


一切都看似步入了正轨,却没想到2016年暑期武汉遭遇了洪水。

Eva感慨的说到,"那一年我还没有加入CIS,这些都是听同事讲的。武大的场地已经不能使用了,公司得付出更大的代价去联系酒店。就连给教授和学生送水送饭,都是划船进出的。"

荡起双桨的CIS,总是会不期而遇的迎来风浪。

2017年的这一次,比以往都要来的猛烈,来得惊心动魄。

突然一天,CIS官网被黑,所有的学生报名数据都被窃取。


已报名的学生们均收到了一封内容惊悚的邮件:CIS创始人萧邦平携款逃了!他用你们的学费买了豪宅豪车,跑路了!

还在仔细检查排课的萧邦平惊了,"我TM确实有一辆跑车啊!"

事出反常必有妖。

大多学生对这种恐吓招生的手段并不感冒。回忆起来,萧邦平仍心有余悸,"对方竟用了「呼死你」给学生打电话,疯狂挖角与我们合作的教授与学生,简直是狂轰滥炸。"

这家公司曾是萧邦平在大理时期的招生代理商,他们觊觎火热的科研项目,也想蛮横的来分一杯羹。只不过,他们用的动作是抢。

萧邦平连夜挥就了一份声明,愤怒的控诉对方的下作行为。然后四处寻求媒体曝光,他认为CIS作为这个领域的开创者,应当获得尊重和公平对待。

初出茅庐的创业者终于见识到了社会的险恶。

终于,风波还是慢慢平息了。如今,CIS在萧邦平和伙伴们的努力下,迈向了新的征程,而那家公司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5、每次变故,萧邦平都会一头扎进去,逐个解决问题。

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不是没有退缩,而是不能退缩。在他的创业版图背后,有学生,有教授,有伙伴,还有自己从未变更的理想。


创业过程中,充满坎坷与荆棘,也并非没有温情。

在给新员工培训时,萧邦平一直强调,如果没有Adam McKeown教授,就没有今天的CIS。作为CIS邀请到的第一位终身教授,Adam不遗余力的支持CIS,将自己对中国的感情全部投射到了CIS的项目中。

当Adam意外去世后,萧邦平包揽了Adam养女在私立高中继续学业的所有费用,他说,"如果有一天,CIS有譬如上市等重大活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在官网挂上Adam 的黑白头像,这是我们CIS必须要铭记的事情。"


Adam的意外离世,留下了许多遗憾。他离世前正是为CIS学生提交推荐信的申请季,学生已经提交了跟随Adam教授的科研经历,而教授此时的离世让他们几乎绝望。


谁也没想到,Adam教授在哥大东亚所的继任者Matthew Connelly教授被萧邦平抚养遗孤的举措所打动,他不仅为Adam的学生补齐了所有推荐信,甚至额外给招生办书写了情况说明。


就这样,CIS从一口口呛水的状态一下子冲出海面。


总结这八年来的经验,萧邦平还是用了那个词,"坚持"。


不过,CIS在成为一家百人规模的公司后,原来坚固的东西正在接受挑战。这家公司长期以来是佛系管理,凡事基本靠意念。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和界定,衔接沟通、问题处理等方面的弊端开始显现。


萧邦平清晰的认识到,单凭CIS现在的运作模式,学员到600人的规模已经是极限了。若如长久持续下去,CIS将难有成长和进步。


此时,前新通留学VP海日的加入,成为萧邦平发动变革的契机。公司必须往集团化和正规化过渡,包括财务和行政,整个体系都得改革。

提口号简单,实施起来却不容易,"随着财务和税务的正规化,大家的收入是会反弹的。必须有更好的前景,大家才愿意付出代价支持公司决策。"


海日的到来,帮助CIS建立了成体系的管理制度和员工激励政策。


萧邦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海老大非常正直,是那种雷厉风行的人。他来之后,公司变化特别明显。全部工作数据化,逻辑化,效率高了很多,让我很安心。"

6、萧邦平将海日的加盟定义为CIS新的发展节点。

公司随即发布了四个企业文化关键词:务实、创新、诚信、协同。


在CIS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每年的招生数量是成倍激增的,员工收入也水涨船高。


"已经有些员工开始飘了。因为某些项目名额紧俏,他们会在公司群调侃顾问不早早报名,浪费了好机会。"萧邦平说,"公司还没大到怎么样呢,这么一搞还有谁给你推荐学生?所以,大家必须要沉下心来,不能因为一些成就就自满自得。"


作为科研领域的开创者,CIS独创了多种模式,被后来者纷纷借鉴模仿。

CIS并不是单纯的思考如何做市场,更多的是在琢磨如何做出更好的项目,"现在市面上所有的科研项目,都是沿用我们的体系,包括论文指导课、TA课程、教授的lecture和seminar,这些全部是我们做出来的。"

能够不停的进行项目迭代和创新,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多学生跟不上教授的节奏,需要课后有人辅导,CIS就增加了TA课程。为了让教授更好的和学生沟通,保证课堂效果,CIS又独创了lecture和seminar的混合模式。教授上午讲lecture,下午围绕lecture做seminar分组讨论。当年,这个模式空前成功。


只是陪跑者越来越多时,CIS的核心产品也会遭遇冲击。大批量的模版推荐信、论文代写等一系列灰产项目泛滥时,CIS真金白银的课程不再受市场独宠。

不跟进客户需求就会丢掉市场,跟进就有可能丧失CIS长期以来的坚持。因为探讨是否要推出包推荐信的项目时,海日还和萧邦平吵了一架,"我来的时候,你承诺不做这些东西,难道要变卦吗?"


萧邦平不想丢掉底线,但也不愿意错失机会。


经过与教授协商,CIS推出另一种“包推荐信”的模式。萧邦平说服了教授给所有项目学员写评价,且同意将该评价提交为网申推荐信。但是教授的评价是完全独立客观的,内容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课堂表现及项目成绩,CIS不居中做任何协调。这样一来,如果学生表现不佳,教授写了负面评价,就相当于拒绝学生将其提交为推荐信了。


事实证明,这个项目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依然卖得很好。


7、2020年,突发的疫情让CIS被迫放弃了王牌产品——暑期项目。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因此意外的加速了在线项目的推进,这是CIS早在18年就开始布局的事情。


萧邦平认为,要做好在线,就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在线教学系统,便斥资800万打造了功能类似美国blackboard的在线平台,用于解决教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和学习效率。

原想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没想到在bug的修修补补中耗费了一年多时间。为了保证用户的体验,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尽管暑期项目一家独大,占尽各种优势。对于在线市场的拼抢,CIS没有占到半点便宜。 他们在线项目36小时的课制在同行普遍7-10小时的课制面前,耗时更久,费用更高。学生们对短课时项目似乎也更加买账 。


萧邦平一度陷入了焦虑,"几个小时怎么做科研?连课都上不完,学生名字都记不全,没任何沟通,也不做论文指导,又怎么写推荐信?"


CIS首次出现了落后于行业的势头。


为了提振团队信心,守住市场份额,萧邦平必须做出改变。他将36小时课制优化为24小时,"每天2-3个小时,持续8-10周的课程,这样才能保证完整的课纲顺利执行。这是College Board中学术课程的课时标准,我们再怎么调整也要维持底线。"

无论是在线项目的竞争还是渠道的竞争,CIS仿佛始终慢半拍。


萧邦平对有些机构给到合作方返佣50%的现象评价道,"如果为了公司更好,适当的牺牲利润没有问题。可是给到50%,已经不是牺牲利润的问题,整个课程运营和教授质量都没有办法保证。最后,只能倒逼自己去做短平快的项目。"


"海日说的对,客观的说高返佣和短平快的项目也不算是坏事,他们比我们更好的满足了客户和机构的需求。我们是现在行业内唯一坚持完整教授课时的项目,这样的选择必然导致市场上的被动。返佣给不高,承诺给不了。所以2021年,我们干脆把市占率第一的目标从工作计划中划掉。"


"就算采取疯狂扩张的方式,也会出问题的。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做一万个能卖出去,我就成功了。这个事情太重人力成本了,招聘和培训,团队磨合,还要融入企业文化,根本不可能快。"

8、反思过后,CIS开始轻装前进。

放下了与同业短暂的竞争纠缠,CIS对普及世界名校学术科研课程的使命更加坚定。在对科研课程和学生服务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萧邦平将目光瞄向了更广阔的舞台,"CIS从来不是一家定位于做背景提升的公司。背景怎么提升,那是花钱买证的逻辑,只有教育才可以提升学生的真正实力。我们也开始把精力放到留学以外的领域。将学生更好的送出去,不如把课程更好的引进来。"


据了解,在国内新业务的探索中,CIS已经取得了令人不能小觑的成绩。国内某高科技行业的多家龙头企业已经与CIS达成了课程采购意向,通过CIS引入美国前沿的研究型课程推动。


对于这方面的表述,萧邦平异常低调,"还在摸索阶段,远不到值得骄傲声张的时候。"

恍惚间,8年已逝,前路浩荡,后浪凶猛。

"所幸,CIS尚年轻。"

若你对cis科研项目感兴趣,可私信科研君!


* 文章整理自萧邦平、海日、EVA专访内容,内容信息截止于2020-09-22。



对话CIS创始人萧邦平,cis项目如何成为海外名校均认可的科研项目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