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性格~~
今晚跟邹大他们小组聚,会感觉一些提到的问题跟性格有关性格,如果能理解性格,就会明白很多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or那样,就能节约很多被不理解的情绪所耽误的时间
正好Linda她说很需要这个分享,那我就回来写一个吧~~转成pdf给她,B站还是我的秘密花园比较好^_^,我爱这个地方,这里承载了我所有的想法,有人可能看到,但是他们不认识我,在二次元去活成真实的自我,真开心,现实生活嘛,谁还不带个面具呀~
在开篇还是先打个逻辑出来,其实整个理解性格是蛮简单的

首先今天同学提出的反对性格分析,世界上这么多人,怎么可能就分为16类,我是认同的,所以回来我想了想,起名叫理解性格
那为什么还要学习性格分类?
就像CMYK可以呈现无限颜色,但其本质是每个都可以从0调到100的四色彩油墨混合叠加形成,理解三原色黑色和混色原理,对于理解和调整所呈现的颜色是必要且重要的,同理,理解性格方面和叠加影响也是必要的

首先来同步下定义:这里的性格指的是什么?
我是用的倒推法来给此文中的性格做定义的,就是通过学习乐嘉色彩性格、DCSI性格、MBTI性格分类、以及一篇师兄分享的一文看清性格学派等,发现这些分类似乎可以归为动力、认知、决策、行动,而这四环节是行为改变原理的内容,所以应该可以定义性格为“行为偏好”,即某人大概率会选择的行为方式

理解性格/行为偏好,对象是我们自己和他人
为什么要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偏好?我认为答案是,为了更愉快的合作or相处~~
理解了一个同事的行为习惯,你在与之合作时,就知道大概率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过程监控、预备备用方案、保障目标达成,就不会出纰漏了再生气救火,愉快度++
理解了一个朋友的行为习惯,在生活场景中,被cue了or被杠了or被反驳了,能快速的反应,他不是针对什么、也不用给他贴标签,改变一个人好累的,自己事情都没捋清楚、心力不够的时候还是接纳他最合适,矛盾--
理解了一个客户的行为习惯,用他大概率能接纳的方式来做建信任、拿需求、匹配需求、解异议、逼单收单的各个细节,能更高效快速的成交,双方愉悦++

接下来,就性格的四个方面做简单的解释,是真的比较简单,我实际在工作中与客户、同事,在生活中与朋友相处,这种程度感觉够用了,就像一般识别彩虹七色、生活中差不多就够用
起明的小伙伴理解下文应该比较容易,因为我们都是从入学就不断接触行为改变原理的

那在邹大思考力中分享过很多个演讲例子,表达都是基于一个目标,然后理性逻辑展开,再跟感性案例,上面的这个图就完成了理性部分,下面就做一些举例就差不多了
第一个是动力来源
我的动力模式,就是在独处时属于充电、社交时属于耗电的模式,耗电太多就特别需要独处充电,要不然整个人就跟车胎没气一样,前行的超级吃力
既然我是这种,就无法体验动力外取的人的感受,但我听朋友说过:“要是让我周末一个人待家里一整天,我一定会疯掉,周末就得出去找朋友逛街去玩”;我也在小说里见过一种人物描写,主角的朋友是一个高官,对方就特别喜欢各种高端宴会酒局、觥筹交错,主角带朋友一起去野外摄影,需要耐心捕捉自然神韵,那朋友觉得特别无聊、去了一两次就再不去了,而主角也无法忍受高端酒局的无聊
举例场景,在亲密关系中,对于动力比较内生型的伴侣,想给TA生日感动,二人世界的陪伴比盛大party更让TA幸福,而对于动力非常外取型的伴侣,则盛大party更让TA觉得开心

第二个是决策考量
好像自己在决策中越来越以“怎么样才能推动结果达成”为指导方针了,有时候就真不太在意一些人的感受,因为感受如此多变,要一直照顾还不得累倒,而且如果没有实际的进度推动和结果趋近,照顾感受就是疲于奔命而且是虚空的~
“不近人情”“铁石心肠”“没人性”这些评价带有感情色彩,不过被描述者的决策方式大概率是结果导向,性格本身可能像色彩一样客观,最后的部分再聊
而更多考量自己和他人感受的,更关注于心情,在选择时更多的时候的理由是感觉,“我觉得这样的话我/TA会不高兴的/很开心的,换一个/选这个吧”

引入最常见的性格分类,来帮助理解下几方面叠加的影响,不管是红黄蓝绿还是DSCI,用的都是上面两个分类,二维四象限四分法,用能量来源和决策考量作为XY轴,X轴两端是内/外,Y轴两端是结果/感受
当动力内生碰上结果导向,形象之一是耐心规划达成结果的计划且认真执行者;当动力内生碰上情感导向,形象之一是知足常乐的知心哥哥/姐姐;
当动力外取碰上结果导向,形象之一是推山填海去向目标的好胜者;当动力外取碰上情感导向,形象之一是热爱做活动灵魂人物的积极者

第三个是认知获取方式
五感和第六感,因为我曾经研究过心经,其中一句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之后再看“第六感”,就感觉出自这里,五感就是前面的“色声香味触”,第六感就是排在第六个的那个“感”,就是“法”,五感源自五官触感,第六感源自于“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
跟几个朋友沟通过,和我一样,看一个人回来的信息是“感觉这人挺好/时尚的”,经常对TA的发型、衣服细节就跟没看到一样,事实上,的确脑子里没留下这信息。一直学语文就很轻松,背诗词课文写作文都溜得很,但数学物理定理定律推导应用真是艰难。。。。
我还记得叶教分享过,他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可投要沟通调研各种搜集判断,而夫人有时候一眼看了对方团队就能说能投or不能——没有特别的理由。。。直觉的问题就是无法复制,无法解释,因为跟五官触感观察而后逻辑输出不一样,这是有处理过程的,第六感直觉的处理过程。。。怎么解释?
认知获取方式也是信息处理方式,是左脑思维的逻辑A→B→C,还是右脑思维的一呈现就是整体/画面,理解后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沟通/教学方式

第四个是行为习惯
计划性和规则性,我一直喜欢比较喜欢做计划,过去会对打乱个人计划的人会有情绪,没约定的突发活动也让人烦躁,现在才好些,一直会偏向条条框框,希望有人帮我明确什么的对的,总希望能把事情做“正确”
而随性自由,就比较认可“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不计划”,举例理解,魏晋风流就很随性自由了,“乘兴而去兴尽而归”,想了就立马出发,到了不想见了就返回,计划性就是浮云,一般被评为“想一出是一出”

那如何去了解对方性格呢?
听他说话的语气、内容,“言语是有能量的”,我觉得是因为语言反应了一个人的思维和性格;观察他的动作表现;问他问题,听他的回答里传达的偏好
通过开场接触做一个预判,然后再跟进设计问题或行动来确认预判,其后就可以根据目标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了
在销售场合,常见的四性格分类就够用,主要是基于对方的决策方式来建立信任,主导销售过程,对于内生动力、结果导向的就展示合乎逻辑的过程细节;对方自我感觉导向、喜欢被认可,那就找对点多夸赞
实际与同事朋友相处时,更多的是避免自我情绪的起飞,让自己避开可能发生的争执。比如一个同事总是怕麻烦经常找借口,明明需要他做的各种推脱,有时候必须要合作就火冒三丈各种必须吐槽,但理解了对方的性格,就是没有结果导向的意识、知足常乐、没啥脾气,再需要合作的时候,定目标就定一个最快节点,到点就要去催,催不到就群里再说一次@对方通报结果再@领导,自己这么做的时候一点都不纠结,因为明白自己的目标也明白对方习惯,通过试验发现这条路可行氛围也ok
再比如,假如一个朋友就是随性自由那种,没有规则计划性,理解其性格后,就不用吐槽人品、抱怨生气了,接纳度上升,并且根据预判和个人目标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式,高效协作

关于如何观察和设计问题来了解,几个情境举例吧~
按已接触时间长短,后续长期接触必要性,来简单举例吧
比如认识一个人很久了,回忆其言行举止和一些协作事件,最起码能理解其动力来源和决策习惯,还有理解自己,然后就能重新理解过去彼此的冲突、或者彼此都感觉愉悦的时候,如果自己有相处目标,那应该能知道调整的方向
比如新入职一份工作,尽快领导和业务引擎中上下环节的同事的行为习惯,有助于首个工作顺利达成进入正反馈,观察,吃饭的时候闲聊,接水的时候随口问两句,比如住多远、会不会容易迟到啊,自己不喜欢做饭喜欢洗碗、你喜欢做饭吗?会喜欢精心准备吗?从对方的回答中能感知是随性的还是计划性的,那和对方做确认的时候,方式就不一样了,计划性强的,确认就可,没有计划习惯的,还是找个理由看看实际进展做个预估或者补救措施,自己就要更上心
再比如参加一场活动,当没有具体活动目标时,可以有择友目标,去听每个人的发言,感知其跟自己工作生活方向的匹配度,可以追问一些问题,比如对方说想换工作,问一句为什么,对方的决策模式一般都能展现,怎么得出这个结论?打算怎么做?想要什么结果?等等都可以用,帮助自己决定后续是否要主动保持联系
感觉就是,理解性格之后,看和听都会跟之前不一样,会更清晰~
能更快的做决策,并且不容易陷入“我做的对不对啊”的自我怀疑,即便做错了,有认知的行动错误是可以复盘的,这次错误行动的价值也不一定输于做对

最后进入复盘迭代模块,性格理解在什么场景适用,什么场景不适用
个人觉得,需要做成事的场景,都适用,需要多人协作达成共同目标,要把所有人的行动都整合起来,动力不至于成为集体抵消、认知统一、按要求节点整体节奏跟上、行动方向有力一致,那就必须理解部件,就像变形金刚的组合需要定谁是头、手脚,谁来做光芒神剑^_^
在以情为主的情境中,家庭、朋友圈,虽然更多的是接纳包容,但理解性格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包容,我觉得也适用的,在理解大概率行动偏好的基础上去做当下状态的确认,不是贴标签,对于相处中比较固定的一些必做事情,按偏好去做分工,也能减少在几件事上反复摩擦
比如选择伴侣,在接触阶段就知道对方的认知获取是凭感觉,在房间里乱到某一程度之前,他看不到细节,觉得不乱,如果决定结婚,就不用在婚后指责对方眼里没活;对方动力来源主要是内生的,就不用总怪对方不陪着出门;对方是结果导向的,在自己倾诉感情时没有获得回应,就不是去指责他不关心感受,因为他的确是不在意感受的。。。。等等类似
想要改变别人真的是太累了,费这个劲一般不如改变自己,所以,如果想在关系中改变对方的性格偏好,得准备好超级的驱动力和长期作战、最后大概率失败的心理预期,这样就会减少被剥夺反应带来的痛苦~~
就个人感觉,性格理解是生活的润滑剂,挺好用的,把握好预判+确认原则,是为了共同前行,而不是给对方贴标签和指责,标签式指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会制造情绪和消耗,我喜欢的原则是,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

那目标、理解、复盘能不能做性格分类?首先性格就像颜色一样,没有高下,各自有合适的、位置重要的场景,不喜欢黑色的袜子但享受黑夜的静谧
不过目前想到这几个,第一反应就会分为目标感强or弱,理解力好or坏,复盘质量优or劣,这肯定是不对的~
先在这里list吧~~可能以后有解,也欢迎同好来交流

最后的总结,生活的分类也是见自己、天地、众生吧,性格理解可以在见众生的各个场景都做润滑剂,理解性格就是去识别其大概率的行为偏好、做预判+确认,来保证个人和共同目标的达成,没有目标就不用理解啥了,多累啊~~因为你要去观察、推测,还要设计问题确认预测,而且性格只是大概率当下行为方式,当下要预判+与对方做确认,时效性不能保障~
一般说人性是什么?追求幸福,逃避痛苦。而生活是什么?扛起人生各阶段的责任,接纳80%可能性会平凡的概率。生活的过程,就是让人性转道去向生活,相信理解性格在这条路上蛮有用的~
以上,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