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B布洛赫,恩斯特

2022-12-24 08:25 作者:宇文红星  | 我要投稿

布洛赫,恩斯特(Bloch,Ernst)

1885年7月8日生于路德维希港。1977年8月3日在斯图加特逝世。 跟他的朋友卢卡奇和本杰明一样,布洛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的驱使下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他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足以防范使人类遭受毁灭的世界末日大决战的手段。在纳粹统治时期,布洛赫流亡在美国。后来,他试图在民主德国寻找落脚点,可是由于他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那里只博得很少一点同情,便在1961年离开,在图宾根度过余生。但从那时候起,他成为一个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其影响范围大大超出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领域。 布洛赫的散文式的、没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从最好的意义上说,也只是布道说教,而不是据理分析。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一种世俗化的弥赛亚主义,即犹太教的关于赎罪始终可能在我们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上实现的学说。他相信,一个经过“赎罪”的世界,必不可免地会跟现今这个世界根本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个世界会是一个“乌托邦”,然而,它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一个人大可不必沉溺于基督教的关于死亡和再生的未世学。这种论题,首先见于《乌托邦的精神》一书(1918年),并在《希望的原则》一书(1959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里,布洛赫重复亚里士多德的两分法,即所谓潜力(实物)和行动(理念),设想潜力能够在一个充满理智的光辉的世界中逐步得到实现。因此,原基的事物乃是宇宙的第一本源这种经院式的理论,在这里是同我们历史的发展平行地得到阐明,而不是跟一个不能达到的天堂垂直地联系起来进行阐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这个过程的历史“外表”的一个部分。例如,在他写的关于托马斯·闵采尔这本书中,布洛赫把16世纪的再洗礼革命视为只有今天才在布尔什维克革命中得到充分实现的那种事物的前身。布洛赫认为历史是一种“坚持不断的启示”,它激励着当前的斗争。这种论调也在瓦尔特·本杰明在1940年写的《提纲》中得到呼应。 (JR)

参考书目

①瓦尔特·本杰明:《历史哲学提纲》,载于《启明录》一书,1940年英文版。 ② 《恩斯特·布洛赫全集》,1967年德文版,参看其中如下著作: 《乌托邦的精神》(1918) 《革命神学家托马斯·闵采尔》(1921) 《希望的原则》(1959) ③同上作者:《论马克思》,1971年英文版。 ④韦恩·哈德逊:《恩斯特·布洛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982年英文版。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B布洛赫,恩斯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