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尝试从头梳理卢象升之死的真相

2021-06-20 19:18 作者:红龙124  | 我要投稿

最近对卢象升事件前后梳理有了点兴趣,试着简单写写看


这起事件某种意义上与被清修明史黑成灰灰的张凤翼情况差不多,也被隐没了不少


首先是崇祯平台召对


卢象升像个二愣子一样表示【臣主战】


然后崇祯【帝色变】,【良久曰:“抚乃外廷议耳,其出与嗣昌、起潜议。”出与议,不合】


【臣主战,帝色变】来源是许德士写的《戎车日记》,许德士做过卢象升的幕僚,参与过入卫


(许德士据说是东林背景,当然现在的我对东林也不至于太过偏见,毕竟大多数东林也是被忽悠的棋子,真正的操盘手是少数


而且明末的事情不能单纯从派系去看,而要从金钱与资本的流向去看,否则就会陷入误区,无法意识到辽西将门为代表的辽饷利益集团的存在)


但是还有一种不同记载是:


【召对次,尚书卢象升,侍郎傅永淳、孙必显,金吾郭承昊、孙光先,各面恩毕。


传:“卿等进来!”立定,即召象升谕:“远来入卫,忠勤可嘉,赐银币表里。”


次问方略,象升未及畅言。


上谕:“不必过于矜持。”


乃徐奏良久


上谕:“御边与剿寇不同,出奇制胜,务要完全。”


命起来说】


在这一段当中,却是【徐奏良久】,崇祯与卢象升充分交流了意见,态度还是比较平和的


开个脑洞啊,可能是这样


刚开始卢象升可能是由于父丧加上边情紧急,心情有些急躁,于是就和个二愣子一样,【臣主战,帝色变】


搞得崇祯很不愉快,要他和【与嗣昌、起潜议】,结果没谈拢


崇祯觉得这样不行啊,于是亲自上阵,把这帮人找到重新谈一遍,告诉卢象升【不必过于矜持】


于是卢象升【徐奏良久】,把自己的意见充分与崇祯煲了一遍


之后出兵,说明崇祯与卢象升实质上已经达成了共同意见,即,不管之后是战是和,至少先打退这一次入塞再说


然后是卢象升所持兵力,《明史》曰【象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两万】


【计关宁二镇原调三万九千】而高公公手里的是关宁军三万九千


(捂脸,看到关宁军我整个人虎躯一震,辽西将门掌控下的关宁兵出于辽饷利益不愿在对阵清军上卖力气,遂狂卖队友是老传统了,这支部队不必指望了)


以下出自《杨嗣昌集》,这书可能会对杨嗣昌本人有所美化,但也能一定程度上反应杨嗣昌本人角度所看到的


那么杨嗣昌的眼里是什么情况?


【督臣习宣、大、山西】


【在杨国柱、王朴、李重镇等领一万九千之众】


【虎大威提兵五千已过保定而来】


【加保镇刘光祚之三千五百】


【与山、大二抚之四千,令趋进交付该督,可得二万一千之数】


【再加蓟、保二镇,方合四万之数】


总兵力多少?或者说理论上的总兵力多少?三万一千左右(后面的两万一千估计是笔误)


后来又调了蓟镇,理论兵力近四万


当然后面杨嗣昌自己也承认了【但恐到终不全,三万九千之数终不能满】(哈哈哈)


这个时候主观上杨嗣昌倒也没太坑卢,卢象升实际大致兵力应该在两万到三万之间吧,【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两万】还是有夸张之嫌


接下来是分兵问题,毕竟流行的说法是,杨嗣昌要害卢象升,于是分了卢象升的兵,最终卢象升只剩下5000兵,贾庄战死


为什么要分兵?杨嗣昌自己眼里是这么个情况:


【但据督臣搪报,初七日烽分两股,一往定兴西南,一往 新城南去。该督提兵见往定兴一路,总监提兵见往新城一路,是 彼分而我亦分矣。若调回总监,则新城一路无兵追剿,恐渐越河间、山东,则陕抚孙传庭来,亦由真、保一路,与河间、山东远不相及】


【奉圣旨:高起潜撤回防边,卢象升是否独能办敌,还确议速奏。……此事,臣与象升手书商榷再三,象升初愿独往,继而仍欲会同。……况今烽分两股,一向真、保,一向河间,两人分道而驰,异地怎能兼顾?是不问象升之办不办,而第观烽势之分不分,可知调回总监之难也!】


分兵原因是,清军分兵南下,所以杨嗣昌也打算分兵截击清军,也不是故意害卢象升


【至涿州分兵八道,一沿山下,一沿运河】——《清太宗实录》


也就是说,清军的确分兵进击,所以这点没问题


之后杨嗣昌与卢象升有关此事也进行了多次商量【臣与象升手书商榷再三,象升初愿独往,继而仍欲会同】


然后卢象升自己也同意了分兵:


【本月十四日未时,奉御前发下红本,该总督援兵尚书卢象升题为飞请密切军机事。


内称:

边烽入口且兼旬矣,臣象升奉督剿之命,自入关以来亦且十日矣。


西协边烽方盘踞奔突,而中协喜、 董诸处又源源而来,将图合营大逞。


此何等时也!


臣忧心如焚,昼夜料理兵事,即令十日之内,疏凡七上,不敢不密图也,不敢不持重也。


然恐顿兵日久,故定为密切军乘夜袭击之策,于十月初十日密封塘报阁部,并移会总监臣高起潜讫。


兹本月十二日酉时,接监臣回札,大意谓用奇夜击尚须慎重。又


接三屯营总兵官陈国威禀报,内云蒙臣所授密切军机,拟至期进兵。


适十二日亥时,又蒙总监宪牌手谕,烽势南逞,差官飞调来去等因。


臣与监臣乃同舟共事之人,彼此会商不嫌详慎。


臣初意东西之烽尚未相合,我兵奋力一击,或可少挫其锋。


而监臣实见彼强且众,我弱且单,未可以战,似有深心苦心。


至陈国威之兵,臣七日前曾飞檄调之由顺义趋怀柔,因初六进兵之说中止,不得已而暂驻安定门外,以防烽薄近郊,以待临时进取。


今监臣调往东去,想亦另有机宜。


臣凛奉尚方,必自己不敢 恇怯,而后可治诸将恇怯之辜;行军得以便宜,而后可收师中便宜之效。


一进一止,关系非轻。今各镇兵马头绪纷然,若聚之一处,是谓分不分为糜军;


散之各处,是谓合不合为孤旅,皆兵家所大忌者。


莫若以辽东、山海、蓟、遵、通、津、宣、云、保定诸旅通盘打算, 分隶微臣与总监各若干,随方援剿。其烽情兵势,则时时关会焉。


总之,彼分而我亦分,彼合而我亦合。


臣与监臣分而合,合而分,惟烽是视。既无孤旅之虞,又免糜军之患,有裨兵机非小也等因】


卢象升认为:


【今各镇兵马头绪纷然,若聚之一处,是谓分不分为糜军;散之各处,是谓合不合为孤旅,皆兵家所大忌者】


【彼分而我亦分,彼合而我亦合】


兵力过度聚集,是浪费兵力(松锦洪承畴出来挨打),兵力过度分散,是孤军(曹文诏要抽死洪承畴)


所以【彼分而我亦分,彼合而我亦合】,所以清军分兵就分兵,清军合兵就合兵


至此,卢象升分别与崇祯、杨嗣昌都相互妥协达成了统一意见:


卢象升——崇祯:虽然我们在将来的战和问题上有分歧,但在打退这一次入塞的意见上是一致的


卢象升——杨嗣昌:我理解你有你的难处,清军分兵入塞,终究不可能集中兵力攻其一路却坐视另一路清军劫掠屠戮地方,所以分兵截击,敌分我亦分,敌合我亦合


十五日,卢象升对清军发动奔袭【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行动失利,未能成功


十一月初,清军陷良乡、涿州,十二日,围高阳城,孙承宗卒


十一月二十余日左右,陈新甲的一份诡异情报传来:


【奉本部送兵科抄出宣大总督陈新甲题称:臣护陵月余,于十一月二十二三等日屡阅塘报,有奴营尚在真定,前哨已至获鹿,井陉,苗头系奔固关,出山西等语。


当二十三日,据分守冀北道朱家仕塘报,据山阴县知县张奇蕴禀报,据监生吴以敬亲禀:奴夷已过龙泉关,至花晏岭等语,恰与军前塘报相符。臣驰以报部。


二十四日亥时,即准兵部咨该本部覆督师卢象升为塘报事。


又复臣塘报为飞报夷情事。议合云、晋二抚引兵速回,宣督陈新甲自引其兵前去截击等因。】


之前有塘报称,清军大营位于真定,先锋到达获鹿,井陉,有去固关,进入山西的苗头


一个监生报告,清军已经过了龙泉关(河北山西间另一关隘),进入山西和大同境内


这个报告层层上报,到宣大总督陈新甲那里


清军到了山西和大同?,但是对面的《清军战报》却没有入寇山西和大同的记载


陈新甲的情报就很诡异了


前一个是【固关】,后一个是【龙泉关】,龙泉关在固关北面至少二百里,有相当的距离


固关离井陉比较近,也比较符合清军的方向


但龙泉关距离获鹿,井径相当远!


【哨已至获鹿,井陉】【奴夷已过龙泉关】【已过】???????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根本就是有问题的情报,假情报


后来陈新甲自己也承认了自己给的是假情报:


【兵部为恭报微臣抵代日期,并陈地方守御先著,仰请圣裁俯定臣居事。 


职方清吏司案呈,崇祯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时,奉本部送御前发下红本,该宣大总督陈题称: 臣奉旨西征,恐贼西突晋疆,为先发制人之著耳。及星驰晋中,见与畿南塘报迥异,随具奴情变换靡当,塘报参差不一等事。


一疏冒昧上闻,一面策马度雁,业于本月十六日抵代州。


讫代州北抗雁门,南控台崞,东通平刑,西扼宁武,诚省北重区而三关之命脉也。


奴若繇晋出云,该州正其要地。


臣面扣雁平道臣李乔崑,饷臣赵献素:“前云奴出龙固,今何杳无一耗?”


随据司道皆云:“前报未始无因,只见奴据获鹿,相传必出固关。自二十九日获鹿下,而奴始拔营东南去也。然北直东南一带,处处与晋为邻,皆不可不防等因。”】


当中有问题:


龙泉关,是冀北道朱家仕,现在【杳无一信】,应该问的是朱家仕,但陈新甲居然问雁平道


而雁平道表示,看清军围攻获鹿,有消息清军必出固关,他们以为清军已出龙泉关


?????


【必出】?【已过】?


???????????


首先固关与龙泉关距离甚远


之后假情报是出龙泉关,雁平道表示:必出固关


但实际上清军根本没有出龙泉关


【议合云、晋二抚引兵速回,宣督陈新甲自引其兵前去截击等因】——


陈新甲的假情报导致兵部调宣大总督陈新甲,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各自带着自己的标营回防山西大同,而且卢象升自己也认同:


【賊过真保,哨马已到获鹿、井径,要走山西出口。是虽奴骑未入晋云之境,然其苗头趋向颇有西行之意,则晋地防御尤属万分紧要。……兹幸督臣陈新甲,抚臣叶廷桂、宋贤俱已提兵回镇。……如果奴贼遁轶山西境界,抚臣叶廷桂当居守镇城,臣即当相机移驻朔等处……——《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许德士《戎车日记》:【而山西伪报,谓贼走云、晋,出固关。枢部等之儿戏,遂露章移檄,命公督师出关。公叹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枢部于千里之外,处处掣人右臂,可奈何?”】恐怕不符合事实)


卢象升信了假情报,产生了误判,又把大同总兵王朴的一部分部队派回大同


【二十八日先发大同兵出倒马,宣帅亦从藁城南去,以备东来未尽之烽】


【南烽一股报遁疏 今侦探未确,烽未出关,遽遣云帅王朴前去,已属非宜。……今固关报到,烽全未出,而朴兵八千先出倒马】


陈新甲的假情报令杨嗣昌与卢象升作出了错误判断,认为清军又分兵了


于是大同巡抚标营,山西巡抚标营,大同镇兵12000人被分走了,跑到没有清军的地方喝西北风了


而且是标营,标营啊!标营,是总督,巡抚,总兵的直属部队,都是精锐啊


更糟糕的是,卢象升没有带上保定,蓟镇兵


龙泉关距离卢象升军团很远,清军过龙泉关这个假情报让杨嗣昌与卢象升也很难迅速搞清楚真实情况,所以只能当即立断分兵截击


卢象升的兵力疯狂缩水


于是卢象升一头扎进了贾庄的清军重兵之中,据说途中可能还被卡点断粮,但现在看来也不确定是否属实


总兵虎大威,杨国柱倒是杀出重围了


而陈新甲这个人有意思了,放假情报令杨嗣昌与卢象升作出错误判断,害死卢象升的首恶应当就是陈新甲


参考松锦之战中陈新甲的一些态度操作,不得不怀疑此公就是故意的


至于高太监的关宁兵嘛……呵呵……




尝试从头梳理卢象升之死的真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