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远-奋进正当时·追梦再出发
越是壮阔的征程,越需要领航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书法不是象牙塔里的“纯艺术”,书法从人民中来,应该到人民之中去,书法也应该为人民服务。在当代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从业者中,有这样一个人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将所学所长应用到了为人民服务当中,他的名字叫做潘志远。

潘志远,1967年9月出生于广西来宾,自幼便喜爱绘画,上了中学之后开始系统的学习书法,并将之作为爱好,持之以恒,笔耕不辍,难能可贵的是潘志远真正做到了将书法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书法艺术已是我国的母体艺术,它与中国社会和社会各阶层人的精神生活始终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广泛的受众面。

人民不但是书法的创造者、实践者,也是书法的继承者和享受者。基于此,书法应反哺人民,让书法走进寻常百姓家,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对书法艺术的需要。为民众服务,这应成为时代赋予书法家义不容辞的重任。潘志远在进行广告宣传工作时常以书法作为呈现载体,又为群众书写对联福字等。真正做到了书法艺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潘志远主习柳体、工笔画,擅长行草,雕刻写绘综合素质居优。90年代年曾在当地乡府举行个人书画展,深受喜爱。颇受欢迎与好评。近年来精心钻研,潜心书艺,取得颇多佳绩,书法作品《常乐》在2022年“贺新春迎两会”全国优秀艺术作品评选活动中入选并被推荐纳入国家博物馆收藏。同年获得"墨颂江山杯”原创书画全国征稿活动优秀奖,2022年被授予“21世纪一代艺术大师”称号,作品入编《艺术里的中国名家典籍》,并有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纳入收藏。

书法是学识、才能、品格高度融合的体现。它的美学价值紧紧地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相依相存。可以说“人贵气节,书贵骨气”,潘志远先生为人和善,处事低调,是难得的德艺双馨艺术家,他将所学,所善,将自身的精气神融入到书法创作当中,笔下的每幅作品都丰筋多骨,浩然正气荡然纸面。

观其楷书作品,匀衡瘦硬,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威风凛凛的同时,又有一种文人的秀气。既有魏晋的平和、古朴、清逸之韵,兼具唐代诸家清劲、含厚、宽博之气,得北碑清劲峻拔之质。从用笔形态上看,他不纯用方笔展露筋骨,而是起笔多方,收笔多圆,长画多瘦,短画多肥,竖画多挺健,横折多圆劲,笔画变化多端,可以说是随体附形,极具变化之美。从笔势上看,潘志远的笔势非常的爽疾,笔画尽处“惊鸿避弋,饥鹰下鞲”。

复观其行草,开一代书风”“既大气俊雅,又豪迈奔驰,既蕴涵先贤古韵,又洋溢改革新意,别具松风梅骨,以“二王”路子为根基,同时掺入“宋四家”的笔意,笔法技艺精湛,线条质感很强,浓淡相适,对比强烈,写出了一番新景象,可谓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甚至可以说,在当今的草书大师中,占有一席之地。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 书者,若人品不正,其书艺必难服众,中国书法无论从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体现着中国书法所推崇的人品修养,从学习、欣赏、收藏、购买等不同侧面,反映着写作者以及欣赏者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喜爱嗜好和人生观,潘志远将自身的学识修养融入创作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凝聚着人们的人文意志、修炼着人们的艺术情操与艺术身心。所以,作为一名热爱并投身书法业界的书家,他是真正做到了:做字先做人,修学先修身。无愧人民艺术家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