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醒 —— 005第一回-神话体系

下面开始进入故事: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①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②,有城曰阊③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④街,街内有个仁清⑤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⑥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⑦,名费⑧,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⑨,年方三岁。
① 《红楼梦》惯用此法模糊时间,这导致全书的时间线和主要人物的年龄不清晰。
② 甲戌侧批:是金陵。
③ 阊:门内两日,暗示太上皇,皇帝并存,对应后文“双悬日月照乾坤”。
④ 据甲戌侧批:势利。
⑤ 据甲戌侧批:人情。
⑥ “葫芦”这个词应为当时俗语,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有“糊涂,胡乱,糊弄”之意。
⑦ 甄士隐即真事隐,同时“士隐”即“中隐隐于市”对应其:“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
说贾(假)家前先说甄(真)家,书中甄(真)家,甄(真)宝玉应指曹家人,是原型,贾家是基于此创作的艺术形象。甄家在书中落墨极少,由此可见,《红楼梦》写的不是家史,是基于家史的艺术化的二度创作。根据古人风俗,也是回避写自家长辈事和私密事的。
⑧ 据甲戌侧批:废。伏甄士隐家败、出家。
⑨ 据甲戌侧批:应怜,此女即:真应怜。名字已伏终身命运:一生命苦,实在可怜。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①。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②,且行且谈。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③。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④,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⑤?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① 通过梦境的方式连接真实与虚幻两个世界,承接前文。
② 梦境里的僧道应当还是神仙模样。
③ 此处明确指出有风流公案,这些冤家尚未投胎,也就是说这一段故事已是命中注定,与顽石无关。
④ 顽石是夹带其中的旁观者,是记录者而不是参与者。顽石不是贾宝玉或甄宝玉,是随贾宝玉降生的石头。贾宝玉是太虚幻境的神瑛侍者,不是青埂峰下的石头,人和石头是两回事,不能混同。
⑤ 引出后文历劫的悲剧故事。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①,有绛珠②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③,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④。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⑤。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⑥。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⑦。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⑧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① 点出“情缘”,太虚幻境。
② 据甲戌侧批:血泪。
③ 神瑛侍者是入凡间之前的贾宝玉。
④ 点出“情愁”。
⑤ 古代对于爱情的理解往往和报恩联系在一起,古代故事常见桥段:“救命之恩,无以为报,以身相许云云。”
⑥ 警幻仙子首次出现,后文详述。有挂号必有销号,伏全书最后销号。
⑦ 是警幻主动问及,这一问把报恩问成了情缘。警幻仙子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可称“爱神”。轻飘飘一句“趁此倒可了结”造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⑧ 还泪即注定是爱情悲剧。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①,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②,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③。”
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① 僧道可以进入凡间,“度脱”凡人,也就是说僧道在必要时能够干预人间运行,主旨为“度脱”,即带人出家,如:甄士隐,柳湘莲,贾宝玉。比较特殊的是贾瑞,通过照“风月宝鉴”而亡。
② 僧道可以进入“太虚幻境”,“交割”顽石,即夹带于神瑛侍者贾宝玉口中,随之下凡,按此描述此时贾宝玉尚未降生。
③ 注意这个时间点:甄士隐做梦时,甄英莲(香菱)三岁,此时主要人物已有一半降临人世。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①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②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③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④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⑤
① 甄士隐是个有慧根的,自言“可免沉伦之苦”伏后文出家。
② 伏后文出家。
③ 不写玉上小字内容,为后文留地步。
④ 正式点出“太虚幻境”物极必反,太虚则实,对联点出了小说依真写假的创作方式。“假作真”指用小说反应真实生活,“真亦假”指通过小说看不到真实。即“基于真实题材写的虚构小说看起来很真实,但这个‘真实’其实是假的。”有人觉得作者说的是反话,是要表明说的都是真话,整体看全书并无此意。
⑤ 还记得一半,伏后文顿悟出家。
自此《红楼梦》中完整的神话体系被构建出来了,包含“大荒山”,“太虚幻境”,当然还有故事的舞台“凡间”。

大荒山:女娲补天所遗顽石经僧道变化,携带至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神瑛侍者浇灌绛珠仙草,仙草欲报恩。
太虚幻境:神瑛侍者在警幻仙姑处挂号下凡。
太虚幻境:警幻仙姑问及绛珠仙草,绛珠下凡还泪,报恩转化为爱情。
凡间:神瑛侍者贾宝玉下凡,夹带顽石所化之宝玉。
凡间:绛珠仙草林黛玉下凡,寻神瑛侍者还泪。
凡间:僧道在风流公案中度脱几个。

凡间:宝黛钗及一干人,或死或出家,僧道度脱,公案完结。
太虚幻境:神瑛侍者在警幻仙姑处销号,写下情榜。
太虚幻境:绛珠仙草在警幻仙姑处销号。
大荒山:顽石回归本体,通身刻满《石头记》。
大荒山:顽石遇空空道人,求传书于凡间。
凡间:空空道人传书于曹雪芹(甄宝玉)。
厘清《红楼梦》的神话体系有助于我们读懂全书,搞清楚作者的基本框架:
僧道是唯一能够跨越三界并施展法力的仙人,通常一起或单独出现,他们施法很重要但也很克制,绝不会滥用。《红楼梦》不是神话小说。
警幻仙姑长居太虚幻境,扮演了爱神的角色,能够确定这一干人的宿命,在梦中能与特定人物相见。空空道人(脂砚斋的明末遗老)则是把书传向凡间的角色,不干涉情节。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姻缘天注定,以泪还情,带有宿命主义色彩。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玉石是顽石,是两个独立主体。玉石是在神瑛侍者下凡时夹带其中的,是被动的旁观者,有三种法力可发挥。贾宝玉本身对玉石并无特别感情,甚至认为它妨碍了木石姻缘,多次要摔要砸这“劳什子”。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不会因离开额外夹带的玉石而变得疯疯癫癫,程高的后四十回为了强行促成黛死钗嫁的情节,让丢了玉的贾宝玉变成个傻子,显然是不对的。玉石也非一无是处,在关键时刻(二十五回),玉石对贾宝玉有重要作用。
我所探绎的八十回后情节中宝玉会两次失玉,失玉后的宝玉不会疯傻,反而去了呆意,变得清醒。玉石也会发挥其镌刻的其余两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