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游记“骗”的37年,一人演多个角色,龙宫原来这样拍出来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回首经典电视剧,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一定是《西游记》。那个让我们陪伴度过童年的神话世界,伴随着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一次次勇攀险峰,克服困难,绽放出绚烂的传奇。 然而,这部《西游记》的经典之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导演杨洁和整个剧组的艰辛付出、不懈努力,以及一系列惊人的奇迹创作而成的。 在回首这部经典之作时,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的制作并非一帆风顺。 1982年,已经年过半百的导演杨洁接下了北京电视台中的一份“烫手的山芋”——拍摄《西游记》。 当时的副台长宣布了王扶林将要拍摄《红楼梦》,紧接着却问了杨洁是否敢接拍《西游记》。 杨洁的回答直接坚定:“有钱就干,为什么不敢?”这一刹那的决断,让她成为了《西游记》的导演。 这个决定虽然坚定,但也伴随着后悔的阴影。86版《西游记》的制作筹备工作开始了,首要的任务是找到合适的演员,尤其是师徒四人。 然而,原著中四位主角的形象难以复制,外貌上的改变成为一个艰巨的挑战。 最终,马德华出演了猪八戒,汪粤出演了唐僧,闫怀礼扮演了沙僧。 但孙悟空的演员一度未定,直到导演亲自前往浙江,才找到了表演猴戏的六小龄童,将他选定为孙悟空的扮演者,取名“六小龄童”。 开始拍摄后,剧组立刻面对着众多艰难的挑战。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道具,那个时代的特效技术有限,剧组坚持用真实场景制作,包括天庭、龙宫、地府等神话场景。 这要求剧组在各种环境下搭建出各种壮丽的场景,比如仙气缭绕的天庭,是由道具组用干冰制造的,演员们在拍摄时甚至被干冰熏到头疼眼花。 此外,演员的妆容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猪八戒和孙悟空的特殊化妆。 为了塑造猪八戒的形象,化妆师们不仅定制了一身的“猴毛”,还需要为演员画上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而孙悟空的全额和猴毛,以及猪八戒的面部特效假体都需要演员长时间承受,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寒,演员们都坚持着这样的妆容完成表演。 要创作出震撼人心的画面,特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那个时代的特效技术尚未发达,要想制作出飞行、火焰等特效,剧组必须使用吊威亚。 但在当时的国内并没有威亚设备,于是导演杨洁亲自前往中国香港购买了一套。由于经费有限,一套威亚装备成为了制作全剧的特效工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威亚的绳子越来越细,演员们冒着危险使用威亚进行拍摄,因此受伤的情况非常常见。 取景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剧组需要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场景,采景工作需要跑遍大江南北,而剧组的经费非常有限。 此外,由于剧中妖魔鬼怪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剧组大部分时间都在茂密的山区进行拍摄。 面包车成为了唯一的交通工具,然而,这辆破旧的面包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困难,尤其是遇到下雨时,更是泥泞难行。 在制作周期长达8年的《西游记》中,演员们承担了多个角色。 除了主要的师徒四人,演员们还需要分饰各种妖魔鬼怪。其中,闫怀礼因为出演了太多角色,经常被剧组取笑称为“闫小猴”。 而唐僧一角更是由不同的演员扮演,这也是为了应对拍摄周期过长,演员需要休息的情况。 然而,演员每集的酬劳非常有限,他们的报酬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 1986年版的《西游记》播出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电视剧成为了电视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一,收视率创下新高,观众们为之疯狂,成就了该剧无上的荣耀。因为其卓越的质量,多年后还制作了《西游记续集》。 《西游记》1986年版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画面的震撼和特效的创新,更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剧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以传统文化为己任,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对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的守护。 从《西游记》1986年版的背后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坚韧与奇迹。在八年的制作过程中,导演杨洁和整个剧组付出了艰辛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不仅陪伴了一代观众成长,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瑰宝。 从中我们看到了坚持、奋斗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正是《西游记》带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个经典仍将永不磨灭,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