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画面构图:三分构图法的巧妙使用
人们在过去几百年的艺术实践与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和谐构图的程式。其中最为悠久的一条就是三分构图法。即沿着画面水平和垂直方向将画面分成三等份,分割线的交叉点就是趣味中心,将画面里重要的元素安排在这些趣味点上可以获得生动的构图。
在大远景镜头或建置镜头中,地平线还可以安排在这些分割线上。按照三分构图法,人物的眼睛通常被安排在这些趣味点上。如果角色向画面右侧看,那眼睛就放到左上角的趣味点上;如果角色向左侧看,眼睛就安排在右上角的趣味点上。
比如王家卫《堕落天使》(1995年)里的例子。
这样的构图使角色前方有足够的视线空间,是获得均衡构图的程式手法。如果没有给角色留下足够的视线空间(比如忽路角色看向的那一侧,而将其安排在画面中间),画面就会显得比较平静,缺少视觉张力。不过这样的效果有时也恰恰是我们所希望的。使用上端的分割线也给角色留下合适的头部空间:角色头部位于画面相对较高的位置。头部空间的大小反映了画面里人物的大小。
如果是特写,为了获得合适的头部空间,角色的头部就会被上方的画框切掉。而对于全景镜头来说,角色头顶则会有大量的空间。当人物沿着画面x轴移动时,还可以利用三分构图法来安排他们的位置:如果人物移向右侧,那他们应该位于左侧的垂直分割线上,以保证角色有足够的移动空间。反之亦然。除非我们希望获得令人局促的、非均衡的画面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