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小说“委托”】关于战斗情节的写法
进入正题前先说个题外话。
如标题写的,从这期教程开始,这里就名为“三无女王UMA的轻小说委托事务所”。
主要接一些关于轻小说写作时遇到的问题,对此出委托报告——说人话,就是教程。
看情况接委托。
之后B站封头也会更换(坐等基友 @橙子就是那个橙子 画好图)。

这次委托是关于战斗情节。总结下来,我觉得萌新会比较难操作,可能对于已经打下一些基础的作者会比较适用。
其实我对此没什么经验——我自己也没能写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战斗情节,可既然接了也不能反悔。
经过“案发现场”调查以及走访与“案件有关”的相关人士,结合我目前所知道的情况,大体总结下来,其实和之前的关于怎么写开头的情况类似。

这方面也是主观因素较多。不同的战斗就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读者对怎样的战斗是能让他们觉得精彩的感受也不一样。
归根结底,写战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才是首要的客观因素。
从收集到的战斗类型来看,大致分为技术型和策略型。
技术型又可分为近战和远程,策略型也可分为智斗和心理战。
如有其他,可在事务所官网的意见箱中(评论区)留下。
不过最终实战后就会发现,这几项往往是同时存在,退一步说,至少也会同时存在其中三项。
关于这点,可延伸出以下三点,这三点不管什么类型的战斗都离不开。

1、人物性格与战斗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在战斗中突出角色性格,而角色战斗模式也取决于性格。
但两者在一开始不一定说XX性格的角色适合XX战斗模式,也不存在通过XX战斗模式来决定角色性格,否则就太过死板了。
2、节奏感
这点我目前给不出什么答案,但假设这场战斗转化为某种直观、平时又接触得比较多的东西——比如音乐旋律,或许就能容易理解。
3、整体画面感
我认为文字也拥有和音乐一样的高低频,摄影画面的层次感,这些都能通过文字以绘画的形式“画”出来。
用比较抽象的方式说就是——
词汇的灵活运用形成的句型就是绘画中的色彩,段落就是绘画中成形的线条。
掌握以上运用后,段落就会呈现出直观的音乐高低频,描写就会呈现立体的画面感。
嗯?还不懂么?
那也没办法了。
直接跳过这项吧。

既然说到描写,依旧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我没写过第三人称,所以关于第三人称的描写注意事项相对会比较少,但也有做过调查,结合我的理解,所以还是有总结出来一些东西来。
个人想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所有人。
第一人称:
1、“我”在战斗时
这有点类似借助第三人称写的第一人称,我称之为伪第一人称。
因为现在是‘我“作为旁观者在看这场战斗。
与第三人称不一样的是,这始终是第一人称,一定不会排出以下三点:
要写出”我“所看到的这一切所带给“我”的感受
要有只属于“我”的性格才会“说”出来的描写(这点反而不一定需要这样,只是我个人觉得效果会更加第一人称些)
结合以上两点,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我“所讲述的内容告诉读者——“我”是个怎样的人,以及这场战斗的整体氛围是怎样的。
2、“我”在与对手战斗时
这次“我”不再作为旁观者,而是亲自上场。
这点不得不说,相比作为旁观者,亲自上场会有一定难度,并且可写的范围也会缩小很多。
要注意的地方自然就是以下几点:
要考虑“我”的作战方式——这点要根据“我”的性格进行设定
“我”在战斗中所看到的、外界反馈给“我”的……都要以“我”的性格作为核心展开描写
结合以上就很容易看出,这里难在更多注重的是心理描写
归根结底,我也发现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弊端——
战斗情节的画面感会比第三人称难突出。

第三人称:
对我而言,第三人虽然称为上帝视角,但我觉得这个“上帝视角”的说法还是带有一定的误导性。
有的人可能会直接理解为“可以看到全局,写的时候只要看到什么写什么就行”,于是就忽略掉其他东西。
要是用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法的话……
“导演与摄像机”——这个称呼应该会更准确点。
导演:即是安排剧情的作者
摄像机:即是剧情里转场、画面等安排的方法
……一时半会儿有点不好说……
换个说法——你看着这场战斗,它为什么会给你带来这种感觉,或者这种感觉你很有共鸣,有画面感,是你想要的,你就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找到答案,然后写下来。
当然,这些原因也需要涉及到一些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运用。

原来以前开始就有这么多人说战斗情节难写是真的……
emmm……
与其说是战斗情节难写,倒不如说是在没掌握好基础的前提下,战斗显得难写。
备考前打下基础,考试就是战场——还挺真实。
最后给个建议——写小说不一定要去看XX小说作品。
摄影、绘画、音乐、电影、雕刻、美食、剪纸……等等的艺术都会成为你写小说的灵感。
既然都是艺术创作,自然都一定会有类似的共通点。
(盖上文件夹)委托完成,吃冰棒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