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没有拍到密集黑条纹,所以不是高频PWM?真相其实在你手里……
PART-01
问题描述
前不久,我们在B站收到了这样一个技术问题:

为什么频率高达30000Hz的显示器,无法拍出密集黑条纹?是拍摄手法不对?还是其他原因?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于是,泰坦军团委托硬核技术团队“真相组”,为我们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PART-02
分析过程
“市面上使用mini-LED技术的液晶显示器是通过全屏频闪实现亮度控制,也就是大家常说的PWM调光。而相机拍摄时出现的黑条纹数量不仅与显示器的调光频率有关,还与拍摄设备的CMOS像素读取速度有很大关系。部分相机在拍摄30000Hz PWM调光的液晶显示器时,也有可能不会出现密集黑条纹,是正常现象。”真相组分析说。

黑条纹数量与调光频率有关,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与相机的CMOS有什么联系?为了解释这个问题,真相组首先为我们科普了相机的成像原理:从人手一支的手机到专业相机,使用的基本都是CMOS传感器进行成像。但是CMOS传感器有一个弱点,那就是除了某几个最顶级型号的CMOS传感器增加了采样保持单元之后实现了全域快门以外,绝大多数的CMOS传感器都需要依次顺序读取像素的电压信息,俗称“卷帘快门”。这就导致对于非顶级型号的CMOS传感器们来说,它们身上每一个像素点开始记录的时间是依次顺延的,所以它们所记录的并不是同一个时间节点的色彩。举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一个CMOS上有2个像素点,它的处理器速度非常慢,每秒只能读取1个像素点的信息,那①号像素点记录的是第1秒的色彩,而②号像素点记录的就是第2秒的色彩。

现在,让我们把这个CMOS升级一下,让它变成竖排一溜具有10个像素点CMOS传感器,然后我们也升级一下处理器,让它每秒能读取5个像素点的信息,也就是说每隔0.2秒读取1个像素点。在它的前面放一台背光使用PWM调光的LCD显示器,并且把PWM调光频率调整到1Hz、40%占空比,也就是每秒亮暗一次记为一个周期,1Hz就是一个周期的时间为1秒,每次亮起的时间为一周周期时间的40%,也就是0.4秒。最后,将这块CMOS的曝光时间设置为1/5秒,来看看这块CMOS将记录下什么样的情况。


所以最终相机拍摄到的画面中会出现2条黑线。那是不是LCD显示器的PWM调光频率越高,黑线就越多呢?对,但不完全对!为什么这样说?同样用这块CMOS做例子,将显示器的PWM调光频率从1Hz提升到2Hz,占空比仍然为40%,也就是说,显示器每个亮暗周期为0.5s,每个亮暗周期亮起0.2s,情况会发生改变吗?
所以最终相机捕捉到的画面出现了4条黑条纹和2条50%亮度的灰条纹。这不正好验证了“PWM调光频率越高、黑条纹越多”的观点吗?其实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CMOS像素读取速度相同。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CMOS读取速度都是一样的,有些CMOS的读取速度就非常快,假设我们把手里的这块CMOS升级一下,让它的读取速度变成每隔0.1秒读取1个像素点,但快门我们仍然保持为1/5s。


于是,相机捕捉到的黑条纹数量从4条减少到了2条。所以,不同的相机拍摄同一台显示器,CMOS像素读取速度越快,画面里的黑条纹就会越少。那快门又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相机的快门越快,画面中的黑条纹就会越多?其实,细心的玩家应该已经发现了,对于一些像素来说,从它开始记录到结束记录的这段时间里,LCD显示器并不是全程亮起或者全程暗掉的,而是亮一段时间、暗一段时间。当我们加快快门之后,就会减小这种现象。拿最后一次举例子的场景,我们将CMOS的快门调整到1/10s。


大家有没有发现:黑线仍然是2条,但是原本应该是灰色线条的地方不见了,但原本应该是100%亮的地方却暗掉了50%。
PART-03
分析总结
为了方便说明,我们可以之前把屏幕全亮时记录的信息称为“白区”,把屏幕全暗时记录的信息称为“黑区”,把屏幕半亮半暗时记录的信息称为“灰区”,那我们就会发现,随着快门速度的增加,灰区的部分会减少,灰区+黑区整合起来的线条变细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也会越来越暗。
对于真实场景来说,相机CMOS的读取速度是很快的,所以通常在正常曝光模式时间下,比如1/60秒,或者1/500秒这种时间里,我们拍出的基本都是灰区的部分的,因为在这个曝光时间里,几乎每个像素都经历到了半亮半暗的状态,但随着快门速度的增加,原本是灰区的地方要么变成白区,要么变成黑区,所以黑色线条就会渐渐显露出来,这就是为何快门越快、画面黑条纹越多的原因。

快门与黑条纹关系展示,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结一句,你在拍显示器时,黑条纹的密集度,不仅由显示器本身的调光频率决定,还有一个原因掌控在你手里——你手中拍摄设备的CMOS像素读取速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