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2.24 晁错

2023-03-15 11:1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4、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


  西汉初期的著名法家。颍川[1]人。他“为国远虑”,奉法不移,对申不害、商鞅、韩非的法家学说深有研究,被汉文帝刘恒任命为博士和太子家令,很受太子[2]敬佩,被称为“智囊”。后来他多次上书建议治国之策,文帝“奇其材”,提升他为中大夫。景帝即位后,又提升为御史大夫。

  晁错极力反对诸侯割据,主张运用中央权力打击诸侯王势力。早在文帝时,他就多次上书批评分封的弊病,建议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景帝时,他又提出了“削藩策”,特别要求首先打击力量最强早有背叛之心的吴王刘濞。这个建议被景帝采纳和实施,引起了诸侯王的恐慌,对晁错进行疯狂的攻击和污蔑。晁错的父亲知道后,从家乡赶到京城,劝告晁错放弃“削藩”主张,以免遭杀身灭族的危险。可是,晁错毫不动摇地对他父亲说:“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3],即汉朝中央政权不能稳固。不久,吴王刘濞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七国叛乱,实际上是要推翻景帝,篡夺中央大权。晁错立即建议景帝亲自统帅大军去镇压叛乱,并同景帝一起谋划进军方针。这时,打入汉中央政权的内奸、原吴王刘濞的丞相袁盎,在大奸臣窦婴的支持下,大搞阴谋诡计,欺骗景帝说:“只要杀了晁错,七国就会退兵”,景帝一度动摇,错杀了晁错。后来景帝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深感悔恨,于是立即派太尉周亚夫率领大军迎击叛军,七国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下去。景帝按照晁错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王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晁错在文帝时就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他针对当时“游食之民未尽归农”,“商贾大者”,“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交通王侯,力过吏势”[4],兼并农人,造成商人富贵,农夫贫贱的状况,认为打击富商,“使民务农”,是当务之急。他主张“贵五谷,贱金玉”[5],提高谷物的价格,减少租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凡是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和用粮食充实边防的人,可以受奖、免罪。他又提出“出粟买爵”即用粮食买官职的办法,以鼓励更多地从事农业生产,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

  晁错主张对匈奴断绝“和亲”,采取武力抗击的政策,提出了一条抗击匈奴的军事路线。他要求重视选择良将,增加边防部队,加强边防建设,并联合少数民族共同抗击匈奴。

  晁错继承法家的进步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他肯定秦始皇的巨大功绩超过了“三王”,认为秦“能兼六国,立为天子”[6],是客观情况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晁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军事思想中。他具体地分析了当时抗击匈奴战争中的客观形势,指出了双方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总结了“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7],主张以已之所长,攻敌之短而取胜。他认为如果懂得和掌握了战争的“术”,就可以“用少击众”,“以一击十”;否则,就往往会“以大为小,以强为弱”,而被战败,以此说明了事物相互转化的关系。

  晁错提出的各项进步主张和措施,对于促进汉朝国家的统一,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8]晁错的政治主张是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防止人民反抗出发的。如他提出“务民于农桑”,是为了“民可得而有也”[9]。他提出“入粟拜爵”,实际上有利于地主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同时,他在军事路线上,认为“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安边境”,“在于良将”[10],抹煞了人民和士兵的决定作用,显然是错误的。这是晁错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地位决定的。他的著作大约有三十篇,著名的有《论贵粟疏》等。


注:

[1] 今河南禹县。

[2] 即后来的景帝。

[3] 《前汉书·晁错列传》。

[4] 《前汉书·食货志》。

[5] 《前汉书·食货志》。

[6] 《前汉书·晁错列传》。

[7] 《前汉书·晁错列传》。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62页。

[9] 《前汉书·食货志》。

[10] 《前汉书·晁错列传》。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2.24 晁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