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之诗> 真琴线 End

第一次投稿专栏,也算是做个测试。以往都是发在空间,这次在 B 站也留个底 。感谢汉化者的工作!



(可能存在部分剧透)
当 ED 声响起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就这?」,但是转念一想,才明白这才是 <樱之诗> 的高明之处。这样的结局正体现了我在先前作品的测评中一直所期望见到的「缺陷美」,等我反应过来之时才突然为之一颤。
真琴线的结局绝不是圆满的结局。正如本线结尾时的旁白所说的那样,真琴除了爱,什么都没能得到——她的一切努力最终都付诸东流。但这是一个坏的结局吗?或许是,或许不是。至少,真琴最终迈出了那一步,她为圭补上了那个月亮。如 ED 的绘画所显示的那样,她终于触到了那个月亮——这是真琴摆脱了过去的羁绊,迈步走向未来的佐证。
然而,与 <Rewrite> 那时何其相似,如果男主直哉在当初选择了其他女主,她的结局会是怎样?我不敢去想。真琴是那样坚强,或许她也能够一如既往地一直一直坚强着走下去——那必将是艰难而孤独的道路。这即是隐藏在 <樱之诗> 故事背后的不幸,不会存在所有人都能幸福的结局。
真琴线或许可以说是两个人互相扶持的故事。真琴守护着美术部,守护着两位天才,努力着让两位天才能走得更远;而这样坚强地承受一切的她也需要一位在背后支撑着她的人,那个人便是直哉。曾经在真琴最悲伤无助的时候,她遇到了直哉的画,也正是这幅画让真琴的心发生了极大的动摇。正如真琴曾说的那样,「在他人遭受悲伤或不幸的时候,英雄听到了他们心中的悲鸣,从而现身来到他们的身旁」(大意)。显然,直哉便是真琴的英雄。然而后来,由于目前我们还不能得知的原因,直哉放弃了绘画,不能再向前迈进了。于是这回便轮到真琴去拯救、去守护直哉,以及另一位天才圭,这便是我理解的真琴线的主线内容。「天才飞上月亮,凡人铺平通往月亮的道路」(大意),理解了这一点的真琴便是在尝试着搭建通往月亮的梯子。
真琴线在 <樱之诗> 的作用类似于 <BaldrSky> 的蕾篇,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交代复杂的人物关系与人物背景,剧情内容也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是在解决家族的内部矛盾。真琴线作为 <樱之诗> 的开篇可以说比较好地完成了这项介绍性的工作,将玩家带入了这个 <樱之诗> 的世界,与此同时也难以避免地无法深入探讨作品的核心思想(没有足够的篇幅),这是可以理解的取舍。
真琴线作为第一条线,也是窥探 <樱之诗> 写作风格的第一扇窗。最直观地来说,本作的日常在设计上是有一定构思的,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小伏笔可谓收放自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同时日常的具体内容也比较有趣,尽管日常与作品深度并无关联,但日常的有趣程度决定了玩家是否能有动力推下去,<Ever17> 和 <海市蜃楼之馆> 就在这里吃了亏。作为故事的润滑剂,良好的日常可谓不可或缺。此外,与前作 <素晴日> 相比,本作显然没有了那份狂气,同时也减去了不少纯粹的恶意。可以说,<素晴日> 凸显的是世间丑恶,而 <樱之诗> 则倾向于阐释美的涵义,这或许是两部作品风格截然不同的一个原因。
但同时 <樱之诗> 作为一部商业作品,而且是 R18 级成人向作品,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剧本中保留「俗」的空间。因此即便这是一部以「雅」的艺术为题材的作品,<樱之诗> 也需要腾出一部分笔墨去迎合观众。于是在日常中,我们随处可见各式中学生水平的黄段子,以及 HS 以外的各种福利剧情,同时在女主的人设上也能见到些媚宅的属性。诚然,作为商业作品这些存在可能称得上理所当然,这里更多地只是提醒一下尚未游玩本作的玩家,尽管这是一部批评空间 90 点台的艺术题材的作品,这终究不是高雅的艺术品,因此不要抱有些无谓的期待——我曾有过这种期待。
当然,毕竟是 90 点台的作品,除去「俗」的部分,在「雅」的方面能看出作者还是做过一定研究的(没错,就是 <素晴日> 里对早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所作研究的程度,感受下意境即可,请勿较真)。既有抖书袋的地方,有时甚至占据了极大的篇幅,看得人云里雾里,也有对作品的创作目的,对天才的价值与意义的一些探讨等等。在无需媚俗的「雅」的部分,作者也确实是有在认真完成的,这决定了作品的上限。
关于这点,作者与男主直哉在性格上倒有几分相似——对在意的地方作者会很着重描写,应当认真的地方毫不马虎,景色描绘、氛围渲染都十分到位,许多场景里角色的心理刻画也把握得很好,尤其是第三章;而对没兴趣的部分则又十分草率,甚至剧情合理性可能都未作充分考虑,例如第二章最后几位女主着泳装洗碗、学习的剧情,在合理性上就很意义不明。
这种草率还导致了更坏的影响,最典型的地方就在于托马斯这个角色的设计。看过我之前动态的朋友知道,我在第一章末尾出离愤怒,根本原因实际就在于托马斯这个人物本身。托马斯的存在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作者的一种恶趣味,他的设计很草率,就是单纯的满脑子性欲的纯傻逼,你可以直接给他贴一个「傻逼」、「变态」的标签就完美概括了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这实际上就犯了我们老生常谈的一个错误:人物的模版化。当然,更常见的是一个角色完美无缺(如 <三国演义> 的赵云),或者像 <车轮之国>、<装甲恶鬼村正> 一样人物的缺陷或性格可以用一两个词简单概括。这种写法带来的问题就是角色缺乏真实性,或者说人物没能「立」起来,这种塑造是很失败的。
事实上,真实情况应该是作者根本也没想把这个配角塑造起来,他只需要扮演一个傻逼的角色就足够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这个角色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玩家的观感。就我个人来说,托马斯的存在只让人觉得提心吊胆,担心之后会不会要出现一些鬼畜剧情。正常来说,鬼畜剧情的发生是必然的、顺理成章的,没有发生只是作者的仁慈,就如同在身边摆放着一个定时炸弹,爆炸只是时间问题。总而言之,我极度反感托马斯这个角色的存在,并且认为剧本没有他也完全可以正常发展,因此如果将托马斯这个人物及其相关剧情删掉,我对第一章剧情的评价将有大幅改善,托马斯只是一处败笔。(据说这处败笔是有历史包袱在的,可能的原因是 demo 版早已放出,而正式版只能在 demo 版的基础上作补充,因此只有从完全新写的第三章开始,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才能消失不见。)
那么问题来了,托马斯这样的纯傻逼是怎么被接纳进美术部的呢?部长真琴的说法是为了实现她的「悲愿」。但目前来说我已经推完了真琴线,却还是不清楚这个悲愿具体指的什么。无论这个悲愿是「让直哉继续绘画 / 让圭能更进一步」还是「在穆尔展上获奖」,都感觉不出和「让有点才能的人都尽可能留下,无论品行」有什么关联,因为这些都只能说是真琴、直哉和圭的事。目前来看并不存在让托马斯入部的强有力的理由,这种程度的理由我是肯定不能接受的。
相比托马斯,明石亘的设计就要好得多。有经验的玩家一看便知明石亘不会是纯粹的搞笑役,处处伏笔都暗示了他是个有想法的人。在第二章,明石亘的戏份十足,这里不作剧透。不过第二章并没能使我产生足够的震撼,原因有两方面:一、悬疑效果尚可,但解谜的过程比较都合,线索或者是后续再补充(与明石姐妹及真琴交流获得线索那段过于都合,你们是工具人吗?),或者源于男主已知但玩家未知的隐藏信息(直哉和他父亲身上有太多谜团),因此玩家全程难以有参与感。不同于 <Ever17>,你仅凭自身是无法自行解谜的,即使你推第二遍也不能在剧情中找到「精心设置的线索碎片」,因而悬疑得解时你最多只能说句「哦,这样」,这点在后续揭露人物关系时也是同理。二、日常注水部分篇幅过长,而到了高潮部分篇幅反倒很短,玩家心情还没有调动起来就已经宣告结束。整体节奏把握不当,因此震撼程度不尽如人意。说句题外话,第二章的剧情有没有一种 <车轮之国、向日葵的少女> 三广幸篇的即视感(
对共通线的一些个人想法就是这样。总体来看主要就是一章围绕一个事件,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叙事和描写方面也大体上无可挑剔。第三章进入真琴个人线,我目前仅能想到的一处问题在于:过去的真琴只因直哉的一幅画便发生了极大动摇,是否显得过于廉价?这段关键剧情的设计感觉有些草率。推过 <Muv-Luv Alternative> 的玩家应该了解男主白银武的心路历程,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的话,可以参考一下 <MLA> 是如何刻画白银武的转变过程的。否则的话,就与普通作品里好友一个巴掌或者一通嘴遁主角就突然顿悟的剧情,没有实质差别。作为 90 点台作品,对这些关键细节要有更高要求。
真琴线的剧本总的来说不算差,一些细节可以再多做些考虑。不过尽管我一直希望能见到这样体现「缺陷美」的结局,真的遇见了倒也有些不知所措。我反倒是觉得,这个结局可能未必是真正的结局,后面也许还会有后续,可能在第四五六章,也可能在续作 <樱之刻>。因为关于穆尔展的剧本还没出现呢,这个故事感觉还没有结束。
关于剧本就谈到这里,以下简单谈一谈 <樱之诗> 的硬件(仅我关心的部分)。
游戏系统中规中矩。存档可删除可移动,快进速度正常,没有回退到上个选项的功能。基本功能完善,使用上暂时没感觉到有什么问题,但也无特别之处。当然,这就足够了。
画面无论立绘还是背景,都可以评价为作画精良,在业界处于较高水平。存在人物背面的立绘,体现了一定的人物相对关系的意识。第一章存在一处稟在前面走,背景画面规律上下晃动,模拟走路效果的演出,是全作画面方面的亮点,说明有那么点镜头语言的意识。如果这样的演出更多一些而非仅有一处,凭借优秀的作画有机会获得比<MLA> 更高的评价。目前剧本、系统、音乐都有毫无疑问的满分作品存在,唯有画面目前还没有,原因便在于此。<MLA> 缺的是作画,其他所有作品缺的正是镜头语言。另外挑一处细节问题,画 CG 的画师有被明确告知相关的剧情细节吗?为什么第二章那幅作品的 CG 里没有玻璃?
音乐质量上佳,BGM 与剧情氛围较贴切,总体与 <素晴日> 相齐。OP 质量优秀,有种 <空气力学少女与少年之诗> 的感觉。真琴线 ED 就更有 <素晴日> 那种电波味了,十分狂气,我很喜欢这种风格。只是目前来说 <樱之诗> 缺少一首足够撑台面的,极端突出的 BGM 或 OP / ED 单曲,因此就目前的综合质量而言我很难给到更高的评价。
说了这么多,长评也就图一乐,真要了解我对作品的评价还得看分数。系统、画面、音乐都将在全作 FIN 后给出,真琴线剧本单线评分 65 (/ 100) 分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