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复工了,这部电影带给我的3个习惯会依旧保持!

2022-06-01 19:42 作者:文理兼修的Rory  | 我要投稿


▲5月31日最后一次小区团购:蛋糕

回想起来是3月10号那天中午,我和同事们在外用餐,接到居委会电话:全体业主必须两小时内赶回家,进入封闭式管理。

一直到5月31号,我一个人在家待了83天

期间从某一天开始要求每户人家把抗原结果拍照发群里,于是我暴露了独居的状况。

邻居:一个人太艰难了

我:其实也还好

邻居:别逞强

我回答“其实也还好”的底气来自于一部日本电影《小森林》,它在我的豆瓣收藏夹里躺了好久,当初被它文艺清新的封面吸引,却因生活忙碌一直没闲情看。

居家第二天我把它翻了出来,看完之后很治愈。隔天醒来,我仿佛借用女主人公市子的视角开启接下来的疫情岁月。

她的境遇和我有一些相同之处,所以代入感比较强。

她: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宅,一个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

我:虽然身在大都市,但更像是被困在了一座孤岛,足不出户,外面也没有车水马龙。

她:妈妈不辞而别很久了,童年时妈妈会利用山川田野中的各种食材做出胡乱命名的美食。凭借着味蕾中的记忆,开始摸索烹饪。

我:妈妈有时候会来上海和我一起住,偶尔尝试一些在菜市场和别人交谈学会的新菜式给我吃。不过这次封楼前她恰好不在上海,于是我重新拾起厨艺。

她:晚上睡觉时会听到各种昆虫拍打窗户的大自然声响。

我:早上醒来,外面安静的竟然听到了鸟叫声。朝窗外望去,没有一辆车,没有一个人,有种地球人都销声匿迹的奇特感觉。

接下来说一说这部电影引发我思考并做出改变的3个习惯。

1. 珍惜食物

人们都是容易健忘的,好比现在的我,要不是翻看朋友圈,大概想不起来我上个月还为西红柿犯过愁。

有人把西红柿做成番茄酱便于储存;

有人水培栽葱;

有人自己和面做馒头;

有人计划当天的食材精确到几根绿叶菜。

我们好像忽然体会到了老一辈囤积粮食的心理活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比想象中更加坚强地去克服了完全意料之外的困难。

它像是一个急刹车,提醒我们历史总是呈现周期性。虽然唱着“明天会更好”,但依然做足准备迎接未来不可知的挑战。

电影中的市子满足了许多都市人对一亩三分田的想象,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细心地照料着农作物。

比如爬树摘一种果子,用勺子挖果肉吃,冰冰凉像恰到好处的甜品,坐在院子里一边吃一边吐籽,会增加在附近开花结果的机率,果皮用来干什么呢?可以和番茄做成下酒菜,或者把腌制过的肉糜塞入后油炸,充分展现了物尽其用。

市子有一个可爱的举动,每次吃饭前,都会双手合十对着眼前的饭菜说一句“我开动了”,这份小小的仪式感,营造出了对每一个当下的尊重。

即便疫情结束了,我每次看到食物时会愈发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因为有它们,我们才得以延续。

2. 珍惜灶边人

这波封控,逼着大家开发出了厨艺技能。从不进厨房的人,发现原来做菜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真的比想象中的还要麻烦!

微信群里有人感慨,这回切身感受到往常负责一日三餐的家庭成员真的不容易,以后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敢抱怨。

电影中也有市子对妈妈所作所为的幡然醒悟。小时候她嫌妈妈的唠叨都听了几百万遍了,直到她自己动手做为止,她一直以为自己知道妈妈的炒菜方法。

结果一道最简单的青菜,洗了切了炒了加了调料,顺序应该都是一样的,偏偏和妈妈做出来的口感不同。即便是成长不良的青菜,在妈妈手里炒过也会很好吃,而自己做的,总觉得差点什么。

有一天在给芹菜剥筋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给青菜也剥筋呢?终于被她猜到妈妈的细节了。可惜以前她放学回家经常吐槽妈妈:“又是只做炒菜?你也做点费工夫的菜啊,真是随意!”其实妈妈一直挺费工夫的,连青菜的筋都剥掉,不过在女儿面前默默付出只字未提。

3. 珍惜邻里

在荧幕上霜叶渐红的秋天,有人研发出了一道好吃的糖煮板栗,传遍村里后,有人试着加红酒,有人试着加白兰地,甚至还有加酱油的,彼此分享新口味,琢磨着下次再加点什么。

这幅场景在上海的小区里活生生地上演着,可能住了几年彼此没打过照面的邻居们,一下子通过物物交换熟悉起来。有人主动站出来做志愿者,有人整合资源当团长,有人教孩子们体育锻炼,有人叮咚盒马淘鲜达抢到运力了赶紧在群里询问是否需要加单,有人免费给大家理发,等等。

我们感受着帮助与被帮助的幸福,写不完的素材,道不完的邻里情。

有人提议往后小区碰到之后相互可以打个招呼,很有可能这张陌生面孔的背后有着你熟悉的微信昵称。

过去的两三个月,真的像梦一场,不过在每一个梦醒时分,我们依然心怀美好对生活一往情深。


复工了,这部电影带给我的3个习惯会依旧保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