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考公务员不丢人!学历高也有追求稳定生活的权利!谈不上教育资源浪费
硕士、博士们纷纷选择去考公务员、考编制这是对教育的巨大浪费,年轻人都去考公务员,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有学者对于当前很多高知群体把考公务员进入体制内作为择业的第一选择而不是选择去进行学术研究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见解。

的确,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进入体制内作为择业的优势选项,从近年公务员招考报名情况就可以很明显看出公考的热度。同时,通过对比近几年和以往年份公考上岸的分数,我们也能很容易看到一个现象,上岸的分数越来越高了。也就是说,竞争越来越激烈,考生的应试水平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全职备考,甚至有些学生还在校园里就已经着手备考公务员,至于专业课,反而成了副课。他们甚至花费大量的培训费报一些公考辅导班,动辄花费数万元。当然,这样的付出通常也的确是有效的,通过一段时间的集训,他们的考试成绩往往能够获得一定提升,这背后是专业的教培机构对考题的深入研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题机构和教培机构往往也存在着博弈,逆向出题以反教培。毕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其初衷是为了优中选优,选出相对适合本岗位的精英人群。
从目前招考要求来看,绝大部分公务员、事业编、国企等招聘需求对于学历这一块的限制通常是本科或者本科及以上,大专以下的岗位少之又少,对于体制内来说,一些岗位也需要高知人才。而随着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了,每年百万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考公未尝不是提高就业率,提高社会稳定性的手段之一。
理论上来说,进入体制内后,学历越高,提拔越快。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对国人影响深远,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另外,目前的社情让广大年轻人不得不把考公、进入体制作为择业的优势选择。
众所周知,体制内意味着稳定,或者说旱涝保收。前几年的新冠疫情让很多人失了业,很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这一场全球性的疫情中纷纷倒闭。以至于房贷、车贷断供,生活难以为继。而体制内群体的抗风险能力明显更强,他们的工资收入虽然多在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到月就发,基本不会出现失业或者发不出薪资的情况。
我认为,求稳也好,追求体面的工作也罢,这些都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良禽择木而栖,硕士、博士这样的高知群体更是良禽。只是在这个岗位上,那就要做到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享受的福利,对得起自己所拿的工资,这是最基本的。而不应该选择所谓的躺平。应该树立正确的、积极地价值观,真正的去为人民服务。
回到文章开头,硕士、博士们纷纷选择考公务员到底算不算教育的浪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了解下“钱学森之问”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李约瑟之问”。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温总理看望钱老的时候,钱老曾感慨道:“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硕士、博士们进入体制内也许是一件好事,他们作为高级知识群体,拥有更系统的知识结构,更突出的学习能力。他们进入科教文卫各个系统之中,甚至进入行政单位决策层,也许有朝一日,他们能够破解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