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法究竟有多“盲”
我们前面介绍过
盲法实现的可能性
为了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实际上并不想要研究者及受试者清楚临床试验的分组情况。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并不清楚临床试验参与者的心理因素会给他们的行为带来多大的实质性的倾向性,而毫无疑问,一旦产生倾向性,对于结果的评估就可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偏倚,而这也是我们在临床试验中所极力避免的情况。
怎么看受试者带来的倾向性?我们可以依据受试者是否自认为猜出所在组别进行分层分析,观察两组的疗效、安全性评价结果。
安慰剂技术的出现使得盲法(即保持各方人员在整个研究期间对分组情况的“盲态”)的实现成为可能。通过避免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对实际试验产生干扰,以安慰剂技术为基础的双盲临床试验,以及在试验过程中选择采用第三方评价技术,基本已成为如今的临床试验的标准配置。
盲法究竟有多“盲”
依据设盲程度的不同,我们将临床试验分为非盲(即开放,open label)、单盲(single blind)以及双盲(double blind)临床试验。
非盲试验,即不设盲。我们前面刚讲盲法在降低偏倚上如何有效,那为什么还会有非盲试验?针对这类开放性研究,目前多集中在以客观指标为主要终点指标的研究,这些客观终点指标的取值一般要由不参与该临床试验的独立终点委员会在盲态下进行独立评估。这类试验有其优点:在药物的准备、临床执行上都要比双盲临床试验要容易得多。但同时缺点也是明显的:难以避免偏倚,并且由于分组情况的知晓,很可能导致受试者不愿意完成整个试验过程而增大脱落率。
单盲试验,仅保持受试者的盲态。与非盲相比,偏倚有所改善,但研究者方的主观因素影响未加以控制。
双盲试验,研究者方与受试者方均对分组情况不知晓,从而尽可能维持双方人员在不同组间行为上的均衡性,其产生的结论的可信度更大。
我们这里所说的研究者方,包括:研究者、参与试验效应评价的研究人员、数据管理人员、统计分析人员以及与临床有关的申办方人员等;而受试者方指:受试者及其亲属、监护人员或陪护人员等。
盲法的具体操作技术
模拟技术
什么是模拟技术?很简单,模拟与我们研究药物感观相似但不含试验药物有效成分的安慰剂。
依据申办方制备的对应的安慰剂种类的不同,有单模拟、双模拟技术之分。
一般地,在以安慰剂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均采用单模拟技术,即只需制备与研究药物对应的一种安慰剂。而在以阳性药为对照的临床研究中,由于阳性药与试验药在感观、用法用量上的不一致,此时我们采用双模拟技术,即同时模拟阳性药和试验药,你应该还没看糊涂:制备阳性药的安慰剂以及制备试验药的安慰剂。这样,试验组服用试验药加阳性药的安慰剂,对照组服用阳性药加试验药的安慰剂。在双盲双模拟的临床试验中,由于受试者的用药次数与用药量增加,注意:可能会导致受试者用药的依从性降低。
遮蔽(masking)技术
多用于静脉滴注药物以及相关注射药物的临床试验中。
由于这种药物存在无论是单模拟、双模拟实现中的现实困难,我们采用在试验过程中对药物注射的遮挡操作,以避免受试者的对所接受药物情况的知晓。
第三方独立评价
无论某个临床试验的设盲程度如何,我们都建议采用第三方作为研究者和参与试验效应评价的评价人员,期望达到评价的”盲态“,即由独立于研究方、被研究方和申办方的有相应临床评价资质的专业人员,来对临床试验的主要疗效指标和(或)安全性指标进行独立检测或评估。
揭盲是指正式的统计分析(期中或最后)前随机分配表的释放,其基本条件是数据库锁定、分析人群以及统计分析计划定稿后。
我们不是要在研究过程中保持盲态么,为什么盲法技术里还有揭盲?原因很简单,揭盲也是个技术活儿。
之所以有紧急揭盲,还是考虑到了临床试验中的紧急情况,如严重不良事件或者需要抢救等情况的出现。这些情况下,必须要知道受试者处于哪组以采取医疗措施。如果直接将盲底(我们将药物的随机编码或受试者的分组情况称为盲底)打开,这个操作是不符合规范的,因为只能在数据库锁定后才能进行揭盲;如果直接将临床试验的成套盲底打开,显而易见,临床试验进行到这就宣告失败了。
那么到底如何正确规范地揭盲,而不至于导致破盲呢?(我们将任何非规定情况所致的盲底泄漏称为破盲,breaking of blindness)
事实上,在盲法的编盲流程中,我们除了产生盲底,还需要为每位受试者准备应急信件(emergency letter)或者特定的紧急揭盲流程,来应对紧急的突发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某位受试者进行了紧急揭盲,该受试者需要进行脱落病例处理。考虑到紧急揭盲带来的脱落病例对原设计方案的随机性样本产生的影响,需要对紧急揭盲的范围、原因、事件以及其它有倾向性的特点加以分析,这些信息同样是在做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时的重要信息,不可忽视。若出现较高比例的紧急揭盲,在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以及统计分析时,要予以高度关注。试验结束时,所有应急信件随病理报告表一起收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