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二战中德国空军的经典战术轰炸行动
本文摘自《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战术轰炸行动见字体加粗部分。
第二章 德意志空军全史 1870-2015
霹雳炸响在欧洲天际—战争初期“闪电战”中的德国空军(1939~1941)
闪击波兰
“白色”方案的进攻时间是9月1日凌晨4时45分,但在此前20分钟,第1俯冲轰炸机联队第3中队的一个Ju 87三机编队就已振翅起飞,执行德国空军在战争中的第一次攻击任务,目标是维斯瓦河上迪尔沙铁桥附近的波军爆破装置,4时35分,炸弹准确命中,距离开战时间还有10分钟,实际上是空军打响了第一枪。德军原计划在战役首日集中轰炸华沙(Warsaw),但天公不作美,当天波兰全境大雾弥漫,因此取消行动,主要对边境附近的目标实施突袭,进而轰炸波军机场,力图将波兰空军消灭在地面上,但是波兰人早有准备,预先将飞机转移到伪装的野战机场,保存实力,德军炸毁的大多是空机库和废旧飞机。同日,德国空军在二战中的第一个空战战果也诞生了,意外的是并非出自战斗机部队,而是俯冲轰炸机部队创造的,第2俯冲轰炸机联队第1大队的弗兰克·纽伯特少尉(Frank Neubert)在空袭克拉科夫机场时用Ju 87B的机枪击落一架波军P11型战斗机。
随着战役的深入,德国空军的优势越发显现出来。尽管波兰空军的轰炸机竭力试图阻止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但面对Bf 110、Bf 109战斗机的凶狠拦截,完全没有机会,至9月5日波兰轰炸机已经损失殆尽。波兰战斗机也积极活动,不断袭扰德军,并给对手造成相当的损失,然而,数量占优的德军战斗机常常在波兰机场上空徘徊,在波军战斗机起飞阶段就将其击毁,而且在交通网遭到破坏后,波军迅速陷入后勤危机,缺乏供给,至9月14日仅剩54架飞机尚能出动,残余飞机不久即向罗马尼亚撤退,从此天空中再也没有波兰空军的身影。在摧毁波兰空军力量的同时,德国空军也对波兰海军展开突击,来自第186特别大队第4中队的Ju 87轰炸机于9月3日在海尔半岛(Hel)附近击沉了波军驱逐舰“强风”(Wicher)和布雷舰“狮鹫”号(Gryf),这支部队原本计划配备在海军的“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Graf Zeppelin)上。
在将波兰海空军逐出战场后,德国空军获得了完全的行动自由,更专注于实施对地支援行动,甚至战斗机都参与其中,而Ju 87“斯图卡”表现尤其抢眼,它们俯冲时发出的尖啸有时甚至比机翼下的炸弹更有威力,令敌军官兵肝胆俱碎,士气瓦解。在9月中旬的布祖拉河之战中,德国空军通过强有力的对地攻击甚至挽救了陆军的危机。当时波军“波兹南”集团军主力及“波莫瑞”集团军残部约20万人自9月10日开始在布祖拉河(Bzura River)一线向德国第8集团军薄弱的侧翼发起攻击,试图向华沙突围。南方集团军群要求空军紧急增援,数百架战斗机、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云集战场,向地面一切活动的东西猛烈开火,布祖拉河上的桥梁和渡口遭到摧毁,雨点般的炸弹落进波军行军纵队中,造成惨重伤亡,在战斗最激烈的9月16、17日,德军飞机每十分钟就往返战场一次,打光所有弹药后迅速补充,连续出击。一位波兰将军后来回忆:“这次空袭飞机架数之多、攻击之猛、飞行员胆量之大都是罕见的,地面简直成了人间地狱。”9月19日,波军彻底崩溃,约17万人被俘。
威悉河演习
“威悉河演习”行动于1940年4月9日清晨开始,丹麦的抵抗非常微弱。来自第1驱逐机联队约两个中队的Bf 110在晨光中对目标机场实施了一次快速打击,几乎将丹麦空中力量全部消灭在地面上,伞兵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既定目标,丹麦在24小时内宣告投降。对挪威的入侵同时开始,但德国人遇到了麻烦,恶劣天气阻碍了空军的行动,俯冲轰炸机未能及时压制挪威海岸炮台,结果德国海军“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Blücher)被岸炮击沉,登陆奥斯陆(Oslo)的计划受挫。在关键的奥斯陆福内布机场(Fornebu airport),德军原计划先以伞兵占领,再空运步兵巩固阵地,但运载伞兵的先头部队因为大雾返航,而搭载步兵的后续运输机按时抵达,遭遇防空炮火的袭击。这时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在机场上空担任掩护的第76驱逐机联队第1中队的6架Bf 110战斗机在与挪威空军的“斗牛士”战斗机交战后,以猛烈的扫射压制地面炮火,掩护运输机降落,在燃油耗尽后干脆直接降落,机组成员拆下自卫机枪,与步兵一道投入近战,成功占领了机场,这是战争史上唯一由战斗机部队攻克的地面目标。与此同时,斯塔万格(Stavanger)的索拉机场(Sola airport)也落入伞兵之手,德国空军随即以此为前进基地,在挪威南部建立了空中保护伞,至4月9日傍晚,德国人已经在挪威海岸站稳了脚跟,这一天德国空军出击680架次,损失飞机43架。
虽然登陆成功,挪威战役才刚刚开始,第10航空军将攻击重点转移到英法海军舰船和反击部队身上。占有优势的英国海军在战役初期就摧毁了前往纳尔维克(Narvik)的德军登陆舰队,并用舰载机炸沉了“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Königsberg),4月中旬又支援陆军在挪威中部登陆,但他们很快就感受到德国空军的恐怖,军舰和运输船频频遭到空袭,损失严重,在战役期间有1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42艘其他舰船被德军击沉,包括“罗德尼”号战列舰(HMS Rodney)在内的大批舰艇受伤,德军飞机航程范围内的海域被视为舰队行动的禁区。此外,德国空军还向困守在挪威北部孤立据点的德国陆军部队空投补给,派出伞兵增援地面战斗,协助陆军主力由南向北逐步推进。在5月初西欧战役爆发后,英法开始从挪威撤退,德军6月间宣布占领挪威全境。
横扫西欧
1940年5月10日凌晨4时30分,上千架德军飞机从德国西部机场起飞,直扑低地国家的预定目标,荷比两国在空中的抵抗微不足道,在战役第一天就失去了一半的飞机。不过,浓雾使德军在荷兰的空降行动遭遇困难,荷军已在地面严密设防,伞兵一着陆就陷入苦战,赶来增援的英军战斗机和荷军防空炮火一道给德军以重创,有125架Ju 52被击落,另有47架被击伤,不过德国人最终达成了目标,四天后荷兰请求停战,在双方谈判时,约60架He 111在5月14日对鹿特丹(Rotterdam)实施了大规模空袭,城区燃起大火,约800名平民丧生,这次行动事后被盟国方面宣扬为与格尔尼卡、华沙一样的“恐怖轰炸”,但德国方面坚持这是一次瓦解荷军抵抗的作战行动。无论怎样,荷兰在5月15日投降。比利时又抵抗了两周,但结局别无二致,被认为固若金汤的埃本·埃马尔要塞(Fort Eben-Emael)被一支德军伞兵突击队以创造性的方式攻克了,85名伞兵乘坐滑翔机在要塞顶部着陆,闪电般地摧毁了守军的抵抗,比利时境内的其他空降行动也取得了成功,5月28日,比利时宣布投降。
5月12日,德国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开始穿越阿登森林,于次日抵达色当地区(Sedan)的默兹河(Meuse River)畔,这是盟军抵挡德军进攻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13日下午,德军开始强渡默兹河,此时天空中出现了大群的Ju 87,呼啸着向对岸的法军阵地俯冲投弹,精度极高,有效压制了法军的防御火力,德军强渡成功。吸取波兰战役的经验,德国空军在西欧战役中不再追求将敌军飞机消灭在地面,只袭击了少量法军机场,而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对地支援中,忠实地承担起空中保护伞和开路先锋的角色,在波兰牛刀小试的Ju 87更加大放异彩,犹如“飞行炮兵”一般随时听候陆军部队的召唤,以准确的轰炸消灭进攻轴线上敢于抵抗的敌军据点,刺耳的尖啸也成为瓦解敌军士气的有力武器,法军士兵视之为死神的化身。为了弥补战斗机、俯冲轰炸机航程不足的缺陷,确保及时有效的空中支援,德国空军必须跟随陆军的步伐,不断建立前进基地,每当占领法军机场,大批Ju 52就会立即运来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在24小时内恢复机场的运作。
5月14日,盟军将全部航空兵力投入默兹河一线,试图以猛烈的空袭阻止德军主力过河,但遭遇德军战斗机和高炮部队的凶狠阻击,在色当上空爆发了大规模混战。这一天被德军战史称为“战斗机日”和“高射炮日”,第2、53、77战斗机联队以及第76驱逐机联队频频出击,全天出击814架次,击落敌机89架。高炮部队也不甘示弱,守卫在渡口的第102高炮团不仅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摧毁法军火力点,还在防空作战中取得累累战果,该团战斗日志记载,当日击落敌机112架。当这一天结束时,盟军损失了60%的轰炸机,空中反击宣告失败,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德军装甲铁流的快速推进,法军无论在地面还是空中都已陷入绝望,而英国人拒绝派出更多的增援,在战局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他们必须考虑保存实力,用于本土防御。在西欧战役最初九天内,盟军的空中力量遭到灾难性打击,法军有420架飞机被毁,英军损失203架。至5月底,英法联军主力被围困在以敦刻尔克(Dunkirk)为中心的狭窄海滩上。
鏖战在烈日骄阳下—德国空军在北非及地中海战区的作战(1941~1944)
巴尔干之鹰
巴尔干战役于1941年4月6日打响,而德国空军对南斯拉夫的作战是以大规模轰炸贝尔格莱德(Belgrade)为序幕的,当天清晨7时,在尚未宣战的情况下,约300余架德机飞临城市上空,向茫然无知的平民投下致命的炸弹。空袭行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德军以Ju 87压制南军防空阵地,然后由Do 17和Ju 88向城区投弹,攻击分为三个波次,间隔15分钟,每波持续约20分钟,在一个半小时内贝尔格莱德笼罩在一场弹雨下,火光冲天、浓烟弥漫、哀号遍地。在随后两天内,德军又实施了同样规模的空袭。南斯拉夫空军宣称击落了32架德机,自身损失20架。尽管德军声称轰炸目标集中在城中心的政府区,意在打击南斯拉夫军队和政府的指挥中枢,但大量无辜平民却死于非命,据估计在三天的大空袭中有17000人丧生,被当作典型的“恐怖轰炸”。在袭击贝尔格莱德的同时,德国空军也为地面部队提供密切的空中支援,德军部队推进迅速,仅用十天时间就迫使南斯拉夫签下了投降书。德国空军损失飞机约60架,机组人员70人,但在空中和地面摧毁了134架敌机,俘获211架。
在希腊战线,德国空军也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希腊军队利用崎岖山地构筑了坚固的梅塔克萨斯防线(Metaxas Line),但难以抵挡来自空中的猛攻。由于德军迅速夺取了制空权,在不列颠空战中吃尽苦头的Ju 87恢复了犀利的本色,以精准的轰炸拔除那些地面炮火难以摧毁的据点,压制希军火力,协助陆军部队突破防线,向希腊腹地推进,而沿着曲折山路撤退、难以机动隐蔽的敌军纵队更是德军飞机攻击的良好目标,即使6万余人的英国远征军也无法扭转失望的战局。德军飞机还对希腊南部港口实施了攻击,破坏港口设施,打击入港的舰船,意在切断英国远征军的补给线,并阻止其从海上撤退。4月26日,德军伞兵进行了一次空降突袭,试图夺取跨越科林斯地峡(Corinth)的大桥,但因为意外的弹药殉爆而功败垂成,最终有43000名英军撤往克里特,而希腊在4月28日全面沦陷。
德军巴尔干征服之旅的终点是孤悬于爱琴海(Aegean Sea)中的克里特岛,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英军控制着该岛,将在东地中海获得主动权,并进而威胁罗马尼亚油田的安全,这是希特勒不能容忍的。对于缺乏两栖登陆能力的德军来说,进攻克里特岛的唯一途径只有从空中,伞兵部队司令施图登特上将(Student)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实施一次大型空降行动,使用伞兵夺取岛屿,这是战争史上的首创。希特勒于4月25日批准了该计划,代号为“水星”(Merkur),由第11航空军和第8航空军共同实施,前者负责使用运输机、滑翔机投送伞兵和后续增援部队,后者出动战斗机和轰炸机提供护航和火力支援,有520架运输机、228架轰炸机、233架战斗机、205架俯冲轰炸机和72架滑翔机参与行动,地面部队包括第7航空师和第5山地师的约29000名官兵。空降行动将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伞兵空降夺取岛屿西北部的马莱迈机场(Maleme)、干尼亚镇(Chania)和苏达港(Souda),然后运输机返回基地加油,将后续部队运上岛,扩大阵地,最终占领全岛。
“水星”行动定于5月20日清晨实施,战斗伊始就遭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岛上的守军数量远多于德军预计,而且严阵以待。缓慢笨拙的Ju 52靠近目标后立即成为密集防空炮火和轻武器火力的靶子,很多伞兵在跳伞过程中就被击毙在空中,大量运输机被击毁,德军伤亡惨重,一个600人的伞兵营减员竟达400人!在首次空降后德军只勉强控制了机场跑道,下午第二批空降部队冒着炮火强行降落,在付出高昂代价后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于次日完全占领了马莱迈机场,增援部队陆续抵达。德军战斗机和轰炸机对英军地面部队实施了猛烈的航空火力压制,在岛屿周边海域活动的英军舰船也遭到空中打击,在战役期间有3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被Ju 87、Ju 88击沉。战至5月29日,英军开始从海上撤退,德军在6月1日占领全岛。“水星”行动对德军来说是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约7000名伞兵殒命,克里特岛成为德军伞兵的坟墓,此后再也未能实施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航空部队损失了284架飞机,大部分是运输机,有311名机组人员阵亡,127人受伤。
沙海碧波间
马耳他是英军在中地中海唯一的基地,孤立但价值巨大,犹如一柄“插进意大利人裤裆的匕首”,从该岛出击的英军飞机和舰艇给横跨地中海的德意运输船队造成严重威胁。德国空军在1941年春季曾对马耳他进行了短期压制,掩护陆军部队安全抵达北非,此后便忙于巴尔干及东线的战役,给英军得以喘息,马耳他基地得到加强,并在1941年下半年给德意海上交通线以沉重打击,当年9月送往非洲前线的德军物资有37%沉入海底,到11月间更增加到44%!缺油少弹的非洲军自然难以支撑。德军统帅部终于意识到必须摧毁马耳他,于是大力加强驻地中海的空军兵力,第2航空队于11月间从莫斯科前线调往意大利,战功卓著的凯塞林元帅被任命为南线德军总司令,地中海及北非的空军部队均归其指挥。
攻击马耳他的任务被交给布鲁诺·勒尔策上将(Bruno Loerzer)的第2航空军,该部先前在东线损失很大,在1941年12月时仅有118架飞机,但还是从1942年元旦开始对马耳他实施旷日持久的轰炸,仅一月份就空袭263次。德军最初采取小编队密集出击的战术,昼夜不停地袭扰英军,最多一天空袭达8次,使英军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但无法达到决定性的效果。进入3月,第2航空军的实力增长到390余架飞机,包括140架战斗机和240余架轰炸机,还能得到意大利飞机的支援,于是转而出动百架以上规模的大编队实施地毯式轰炸,集中攻击岛上机场,马耳他之战进入高潮。从3月20日至4月28日,轴心国空军出动11819架次,投弹6557吨,给马耳他基地造成巨大损害,英军仅剩6架战斗机,物资严重短缺,德军损失飞机173架。由于消除了马耳他岛的威胁,4月间有15万吨物资送达北非,创造了战争中的最高纪录。凯塞林向柏林报告“岛上已经炸无可炸”,同时建议立即派兵占领该岛,为此制定了代号“武仙座”(Herkules)的作战计划,复制“水星”行动的模式,由德意伞兵实施空降突击,但希特勒对于克里特之战的噩梦心有余悸,也担心即使攻克该岛意大利人也无法守住,没有批准。
与此同时,英国人却在不惜一切代价增援马耳他,在5月间出动航空母舰将一批“喷火”战斗机送上岛,使德军空袭的损失直线上升,至5月底第2航空军仅有83架飞机可以作战。在6月至8月,英国海军又连续组织大规模护航船队向马耳他运送飞机和补给,遭到凶狠拦截,特别是8月9日至15日的“支座”行动(Operation Pedestal),德意空军出动780余架飞机在海军部队的配合下层层堵截,英军损失1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14艘运输船中有9艘被击沉,但击落敌机42架,一批关键物资抵达马耳他,使其继续坚持作战。在不懈的努力下,英军逐渐夺回了马耳他的制空权,而德军却承受着难以弥补的损失,虽然对岛屿的空袭行动持续到1942年底,但规模和强度都大为缩减,德意空军的压制作战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也断送了北非的战局。
在4月间得到充足的补给后,隆美尔指挥非洲军卷土重来,再次向东进击,复制并扩大了他们在1941年取得的辉煌胜利,连托卜鲁克要塞也在6月22日被攻克,在那里缴获了2000吨燃料,使得非洲军继续杀进埃及,直到距离亚历山大(Alexander)约160公里的阿拉曼(El Alamein)才被挡住。“沙漠之狐”的声望达到了顶点,隆美尔被晋升为德国陆军最年轻的元帅,但他的成功离不开德国空军的帮助,到1942年夏季,第2航空队的实力已达800余架飞机,其中一半被用于配合非洲军作战,正如在欧洲战场一样,空军的有力支援是陆军装甲部队顺利进攻的保证,特别是遇到敌军顽强固守的防御阵地时,猛烈的空中打击往往是取得突破的尖刀,这一点在6月间的比尔哈凯姆之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自由法国部队据守这座沙漠要塞阻击德军长达一周,应隆美尔的要求,德国空军从希腊和克里特调集增援,在6月10日集中200架轰炸机分为十二个波次轮番向要塞投弹,另有168架战斗机迎战英军飞机,爆炸产生的烟尘将守军阵地完全笼罩,德军步兵趁势发起攻击,要塞于次日升起白旗,从而为非洲军打开了通往托卜鲁克的大门。正是在这段时间,第27战斗机联队的汉斯-约阿希姆·马尔塞尤上尉(Hans-Joachim Marseille)也获得了与隆美尔不相上下的传奇声望,这位天才的飞行员在半年内击落超过100架敌机,荣获钻石饰,被誉为“非洲之星”,他最终以158架战果成为北非战场的头号王牌。
从西西里往北飞
1943年9月初,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亚(Calabria)、塔兰托(Taranto)、萨莱诺(Salerno)等地登陆,揭开意大利战役的序幕,同时意大利新政府宣布投降,早有准备的德军迅速解除了意军武装,控制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依靠亚平宁半岛(Apennine Penninsula)险峻的山地构筑起连绵坚固的防线,节节抵抗,将盟军部队拖进一个泥潭般的战场,但是在空中,德国空军已经无力撼动盟军的空中优势,在登陆之前的战斗中,第2航空队就有321架飞机被击落。德国空军并没有丧失反击能力,甚至还借助于一种秘密武器——遥控滑翔炸弹给对手制造新的麻烦。这种新型炸弹于1943年8月首次投入实战,9月9日,第100轰炸机联队第3大队的Do 217型轰炸机携带弗里茨X型滑翔炸弹,奉命攻击前去向盟军投降的意大利舰队,一举击沉“罗马”号战列舰(Roma),这是历史上首次用制导武器击沉大型战舰。两天后,第100轰炸机联队又转战萨莱诺滩头,再建奇功,重创“厌战”号战列舰(HMS Warspite)、“萨凡纳”(Savannah,CL-42)、“费城”号(Philadelphia,CL-41)巡洋舰等英美战舰,极大威慑了登陆舰队。德国空军还将中低空常规轰炸和高空制导轰炸相结合,突破盟军的防空体系,曾让对手一度颇为头疼。不过,仅靠一两种新型武器是无法改变悬殊的实力对比,在盟军加强防空炮火和战斗机巡逻,并采用多种手段对遥控炸弹进行干扰后,第100轰炸机联队的攻击就难以奏效了。
德国空军在意大利战场上最成功的一次大规模行动是1943年12月2日对亚得里亚海沿岸港口巴里(Bari)的轰炸,当时盟军高层普遍认为驻意大利的德国空军已经非常虚弱,无力发动大型空袭,因此疏于防范,港口附近既无战斗机巡逻,也没有部署足够的高射炮。第2航空队司令沃尔福拉姆·冯·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Wolfram von Richthofen)充分利用对手的轻敌心理,策划了这次袭击行动,他拼凑了105架Ju 88型轰炸机发起攻击,机群采取佯动航线,先飞往亚得里亚海(Adriatic Sea),再转向南下,再入夜时分从港口东面进入轰炸航线,意图使盟军误判德军飞机是从南斯拉夫起飞的。德军取得了完全的突然性,没有遇到任何阻击,先头的两三架飞机投下金属箔条以干扰盟军雷达,还投掷照明弹,但此举根本没有必要,因为港口内灯火通明,毫无警觉。上百架德军轰炸机不受干扰地投下全部炸弹,命中率非常高,港内的货船和港口设施连连中弹,城市燃起漫天大火,当时停在港内忙于卸货的30艘商船中竟有17艘被击沉,部分货船上装载的弹药发生殉爆,扩大了破坏效果。更为严重的是,自由轮“约翰·哈维”号(John Harvey)上的2000枚芥子气炸弹也被引爆,毒气泄漏,酿成二战中最大的生化灾难,超过2000人丧生,港口关闭长达三周,直到1944年2月才完全恢复,而德军仅损失一架飞机,大获全胜,这次空袭被称为“小珍珠港”。
紧握波塞冬之戟—德国空军的海上作战(1939~1945)
大西洋之战
以如此少量的飞机是无法在广阔的北大西洋上遍布眼线的,尽管如此,Fw 200还是频频出击,从波尔多起飞前往英国以西海域,寻找盟军运输船队的航迹,一旦发现目标就向潜艇司令部发报,由后者调遣正在巡航的狼群展开拦截。由于海空军之间联络不畅——戈林甚至命令空军海航部队使用与海军不同的海图和无线电频率——使得海空协同作战从来没有达到过令人满意的程度,常常是飞机捕捉到船队,跟踪到燃油告急都不见潜艇赶到。不过,还是有一些成功的协同战例,比如1941年2月9日,U-37潜艇鱼5架Fw 200在亚速尔群岛(Azores)海域共同攻击了HG-53船队,潜艇击沉3艘计4700吨,飞机斩获5艘计9200吨,船队中一半的船只沉入大海。
Fw 200并不只是承担侦察任务,也扮演着“商船猎手”的角色,德国空军改装这种飞机的初衷就是把它视为“空中辅助巡洋舰”,执行反舰船任务。Fw 200最多可以携带2吨弹药,后期改型还能搭载遥控滑翔炸弹,配以机身上下大大小小的机枪、航炮,对于轻武装的商船来说的确是一个可怕的威胁。哈林豪森中校是德国空军中数一数二的海战专家,早在西班牙内战时就创造出被称为“飞镝战术”的低空轰炸战术,并且被运用于Fw 200的行动中,这种战术要求飞机在45米低空从侧后方接近目标,连续投弹,只有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才能熟练掌握。Fw 200通常只攻击单独航行的船只,因为在低空轰炸时其脆弱的机身难以抵挡护航船队密集火力的攻击。早在1940年秋季,第40联队的Fw 200就开始进行“武装侦察”,屡获战果,在1941年1、2月击沉了37艘盟国商船,计147000吨,而同期潜艇部队只击沉了12艘商船。从1940年至1943年,Fw 200累计击沉商船93艘,计433400吨,损失133架,其中45架毁于敌军炮火。
冰海苍鹰
最先遭到攻击的是1941年12月底出航的PQ-6船队,而战斗的高潮将在1942年到来,当时德国海军将“提尔皮茨”(Tirpitz)、“吕佐夫”(Lützow)等大型水面战舰都调到北极,第5航空队也集结了超过400架飞机,对北极航线虎视眈眈。航程超过3000公里的Fw 200和Do 18时刻监视着从丹麦海峡(Denmark Strait)到巴伦支海(Barents Sea)的水道,从冰海迷雾中窥探护航船队的航迹,轰炸机则在挪威北部各机场严阵以待,一旦接到警报立即出动,配合海军潜艇和水面舰艇展开联合攻击。在1942年3月底对PQ-13船队的攻击中,由哈约·赫尔曼上尉(Hajo Hermann)指挥的第30轰炸机联队第3大队首开纪录,击沉两艘货船,一个月后的PQ-15船队中又有三艘货船毁于德军飞机的鱼雷。进入夏季后,北极正处于极昼,太阳日夜不落,只要天气允许,德军飞机可在24小时内随时出击,对北极护航船队的攻击变得更加猛烈。在5月底出航的PQ-16船队在途经挪威海时遭到德国空军100多架轰炸机的轮番空袭,有7艘被炸沉,2艘受伤,另有一艘被潜艇击沉,而紧随其后的PQ-17船队命运更加悲惨。
早在PQ-17船队在冰岛集结时,它的行踪就已经被第40轰炸机联队的Fw 200和德国间谍所掌握,这支由36艘货船组成的船队受到英国海军舰队的密切保护,在7月4日之前,德军潜艇和飞机的攻击均被击退。德国空军的首次攻击发生在7月2日傍晚,来自第406海岸警备大队的8架He 115对船队发动鱼雷攻击,被船队的防空炮火逐退,损失一架飞机。7月4日清晨,第906海岸警备大队的一架He 115借助云层的掩护偷袭船队,成功击伤了一艘货船,随后被潜艇击沉,这是PQ-17的第一个损失。当天傍晚,第26、30轰炸机联队的Ju 88、He 111携带炸弹、鱼雷出现在船队上空,冒着炽烈的防空炮火发起空袭,搭载炸弹的Ju 88从高空实施俯冲轰炸,而装载鱼雷的He 111则在低空从多个方向逼近船队,最后击沉两艘货船,但有数架飞机被击落。7月4日晚间,由于对德国水面舰艇部队的动向判断失误,英国海军错误地下令护航舰艇撤退,船队解散,商船自行前往目的地,其结果是悲剧性的。在随后几天内,德军飞机和潜艇对散落在冰海里的商船进行了屠杀,又有20艘被击沉,最终PQ-17的36艘商船损失23艘,其中被德军飞机击沉8艘,另有7艘在空袭中受伤后被潜艇击沉,德国空军出动246架次,仅损失飞机5架。
在PQ-17不幸罹难之后两个月,英军才再次派出PQ-18船队,并安排“复仇者”号护航航母(HMS Avenger)携带战斗机提供空中掩护,尽管如此还是遭到德国空军的猛烈攻击,第26、30联队出动77架轰炸机发动多波空袭,甚至集中攻击了英军航母,最后PQ-18损失商船13艘,其中9艘毁于轰炸,但德国空军也付出很大的代价,至少21架飞机被击落,战斗力最强的第26联队第1大队在战斗结束后仅剩8架飞机还能作战。不过,连续三支船队蒙受严重损失,迫使英军暂时关闭了北极航线,直到1942年底才重新启航。在1943年时,盟国海军加强了北极航线的护航力量,德国海空力量再也没有取得如1942年一样的丰硕战果。1943年12月底,德国海军仅存的主力舰“沙恩霍斯特”号出击拦截JW-55B船队,却掉进英国海军的陷阱里,力战沉没,实际上德国空军的侦察机发觉了英军舰队的踪迹,但飞行员的报告没有得到德国海军的重视,拖延很久才送达舰队,使“沙恩霍斯特”号失去了逃生的机会。在北角海战之后,德军再也无力对北极航线实施有效攻击。1944年11月12日,由于海空协同失误,德国空军未能有效保护停泊在特罗姆瑟(Tromso)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导致后者被英军轰炸机炸沉,为德国空军在挪威战场的失败做了最后的注脚。
红星与铁十字的碰撞—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的作战(1941~1945)
闪电战的巅峰与终结
“巴巴罗萨”行动的进攻时间是6月22日凌晨3时15分,德国空军再度充当了急先锋。凌晨3时,150架德军轰炸机在一批精于夜航的老手驾驶下,从高空悄然无息地飞越苏德边境,15分钟后,炸弹在苏联西部31个机场同时炸响,随后两千公里战线上的上万门火炮也开始轰鸣,25分钟后,有868架飞机组成的德军大机群向更多的苏军机场实施第一轮主要打击。让德军飞行员深感惊讶的是,苏联飞机好像接受检阅一般整齐地排列在机场上,全无戒备,被成打成打地炸毁,少量苏军战斗机试图起飞迎战,但在滑行时就被击毁在跑道上。当德军装甲部队迎着晨光开进苏联国境时,天空中几乎没有一架苏军飞机,德国空军在战争的第一时间成功压制了苏军的空中力量。天明后,当德军飞机重新挂弹返回战场时,开始遭遇幸存苏军战斗机的挑战,落后的伊-15、伊-16难以对抗Bf 109,纷纷坠落,但也有部分苏军飞行员凭借灵活的机动与德机展开缠斗,甚至在子弹耗尽后选择空中撞击,同归于尽。苏军轰炸机也开始从后方机场起飞发起反击,但受到德军战斗机的拦截,毫无建树,德国空军在战役首日就掌握了制空权。
6月22日夜幕降临时,德国空军战报称全天击毁苏军飞机1811架,其中1489架毁于地面。戈林对这个战果表示难以置信,命令彻查,结果发现实际击毁数量超过2000架!苏联方面也承认,截至当天中午就损失了1200架,其中800架毁于地面,这是何等惊人的事实!德国空军在这一天有78架飞机被击落,连同盟友的12架,总共损失90架,如果是在其他战线,这种单日损失可谓惨重,但相对于取得的战果,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德机是因为自己的炸弹而损毁的,德国空军使用SD2、SD10两种小型炸弹攻击地面目标,但投弹装置时常失灵,使炸弹滞留于弹舱内,稍有震动就会自爆,损坏载机,因此很快被下令从一线飞机上撤装。
德国空军的对地支援作战也是卓有成效,成群的轰炸机频繁袭击道路、桥梁、部队集结地和苏军行军纵队,击毁了数量众多的坦克、车辆和防御设施,Ju 87“斯图卡”在苏军士兵心中也获得了恐怖的名声。在1941年9月的基辅会战中,德国空军更展现出强大的攻击力,在9月12日至21日之间击毁车辆2171辆、坦克23辆、飞机107架,并造成苏军大量人员伤亡。9月15日,第55轰炸机联队第3中队在一次出击中就报销了8台火车车头。德国空军也给苏联海军以沉重打击,在9月23日对喀琅施塔得军港(Kronstadt)的轰炸中,第2俯冲轰炸机联队的Ju 87将“马拉”号战列舰(Marat)炸成两截,而参与攻击的飞行员中包括日后声名卓著的“斯图卡之王”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Hans-Ulrich Rudel)。
斯大林格勒之殇
熬过东线的第一个冬天后,德军开始重整旗鼓,其1942年夏季攻势的重点置于东线南段,目标是夺取高加索油田,为德国战争机器获得新的血源,进而从南面迂回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前者将突入高加索(Caucasus),后者负责侧翼掩护,向伏尔加河(Volga River)沿岸挺近,行动代号为“蓝色”(Fall Blau)。在发起这一主要攻势之前,德军首先要解决久攻不下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Sevastopol),1942年5月,第11集团军在第8航空军约750架飞机的支援下发起攻坚战,猛烈的空袭和地面重炮一道有效软化了要塞的防御,同时德军飞机还竭力切断要塞的海上补给线,给苏联黑海舰队以重创,要塞于7月4日陷落。在5月间,德军还在哈尔科夫(Kharkov)挫败了苏军一次不成功的攻势,德国空军以骄人的战绩证明自己依然战斗力强劲,在两周内击毁615架苏军飞机和数百辆坦克。
7月中旬,德军已经站在高加索的大门口,但希特勒改变了主意,命令向伏尔加河一线实施主要突击,夺取工业重镇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原本为助攻的B集团军群现在成了主攻,第4航空队也以1000架飞机集中支援这个方向的进攻。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用了一个月时间才前进到伏尔加河畔。在地面部队靠近斯大林格勒之前,德国空军就已经向这座城市播撒死亡了,8月23日,第8航空军出动1600架次飞机,投弹1000吨,其中一半落进市区,在此后一周内,死于空袭的苏联平民达4万人。9月中旬,德军兵临城下,突进城区,与守军展开残酷的巷战,德军飞机也终日盘旋于城市上空,每天都要投下上万枚炸弹,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废墟,让伏尔加河面上布满荆棘。在两月有余的城市争夺战中,第4航空队出动70000余架次,有力支援了地面进攻,同时击毁苏军飞机2063架,然而,对于瓦砾堆里犬牙交错、敌我混战的近战,德国空军实在无能为力。虽然德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90%的城区,但苏联人依然死守不退。伴随着11月的寒风,德军的攻势也被冻结了。另一方面,兵力削弱的A集团军群也没能完成向巴库(Baku)的冲刺,停滞在高加索的群山中。在几个月的连续苦战后,第4航空队的实力也损耗严重,至10月底飞机数量已下降至974架,可以作战的飞机为594架。
崩塌的堡垒
“堡垒”行动于1943年7月5日凌晨开始,预先得到情报的苏军在德军进攻前夕实施反火力准备,同时出动285架战斗机和132架强击机空袭哈尔科夫附近的德军机场,试图先发制人,但第8航空队及时察觉,第3、52战斗机联队紧急升空,展开拦截,将苏军机群驱散,德军事后宣称击落120架敌机。在战役第一天,德国空军倾尽全力,出击近4500架次,空袭之猛烈竟使苏军前线指挥部一时间无法掌握战场态势,德军迅速夺取了制空权,宣称击毁432架敌机,自身仅损失26架。但是,次日德国空军就显得疲软了,出击架次下降达40%,可见首日损失不轻。在随后的战斗中,德军竭力保持空袭力度,许多大队一日要出动6~7次,但出击架次持续下滑,此消彼长,苏联空军逐渐夺回了制空权。尽管如此,德国空军仍然有力地支持了地面进攻,对地攻击机表现尤其突出,7月8日,一个Hs 129编队低空突袭了一支行进中的苏军坦克部队,击毁坦克80辆,挫败了苏军的进攻计划,确保德军侧翼安全。面对苏军绵密的防线和源源不断的后援,德军难以取得决定性突破,于7月15日转入守势。一份德国空军战报称,在7月5日至12日,共出击37241架次,投弹20000吨,击毁飞机1735架,坦克1100辆,其他车辆1300辆,但付出高昂代价,在7月间损失飞机911架。
跌入无尽的深渊
在1944年,德国空军在东线只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突击作战。6月21午夜,第4航空队出动80架轰炸机突袭了乌克兰的波尔塔瓦机场(Poltava),在几个小时前,美国第8航空队的73架B-17和少数P-51刚刚降落,它们是按照“穿梭轰炸”战术从英国起飞,在轰炸德国目标后前往苏联机场降落,计划重新加油装弹,在返回英国途中再施空袭。不巧的是,这群飞机被一架德军He 111轰炸机暗暗跟踪,第4航空队立即调集第4、27、53、55轰炸机联队连夜出击,投弹110吨,当场炸毁47架B-17和15架P-51,其余多数重创,最后只剩9架B-17能够重新作战。但是,这次胜利很快淹没在一片败色中,整个东线的德军都在溃退、瓦解,仅存的空军部队也忙于从一个即将陷落的机场逃往另一个也很快要放弃的机场,频繁的转移使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组织力量执行空中支援任务,而且在战争后期,德国空军的后勤体系陷于混乱,燃料和备件都十分匮乏,受伤的飞机得不到维修,完好的飞机无油可用,越来越多的地勤人员拿起步枪,被编入地面部队投入近战。到1944年秋季,德军已经被逐出苏联领土,退却到东普鲁士、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一线,现在德国空军必须为防御本土进行最后的战斗了。
孤鹰斗群雄、铩羽徒悲鸣—战争末期德国空军及其灭亡(1944~1945)
不惜血本的反击
1944年底,盟军在西欧的攻势受到补给问题的困扰而趋缓,希特勒则策划在冰雪覆盖的阿登山区实施出其不意的反击,集中25万人向安特卫普(Antwerp)发动突袭,意在割裂英美盟军的联系,各个击破。戈林许诺将提供1000架飞机支援阿登攻势,约占德军全部作战飞机的四分之一,但连希特勒都不相信日渐衰败的德国空军能有何作为,进攻特意选在恶劣天气下开始,以免受盟军优势空中力量的打击。12月16日,德军在风雪雾霭中展开突击,初期进展神速,撕裂了美军防线,德国空军仅出动少量飞机为地面部队打气鼓劲,还曾在夜间对被围在巴斯通(Bastogne)的美军伞兵实施轰炸。然而,当天气放晴时,盟军飞机很快又充满了天空,将德国空军逐出战场,到圣诞节时,盟国空军重新掌握了制空权,地面进攻也陷于停滞,距离安特卫普还相当遥远。
戈林不甘心德国空军在帝国最后的反击战中充当配角,计划集中西线绝大部分战斗机,在从北海之滨到瑞士边界的漫长战线上同时出动,对比利时、荷兰和法国北部的17座盟军机场进行低空轰炸,最大限度地破坏飞机和机场设施,削弱盟军的空中力量,使陆军恢复进攻活力,行动代号为“底板”(Bodenplatte)。除了少量用于导航的夜间战斗机和轰炸机外,参加此次行动的全部是Bf 109和Fw 190型单发战斗机,它们将凭借速度,低空突防,避开雷达,给目标以闪电一击。动用如此规模的战斗机展开对地攻击行动让所有战斗力部队的指挥官都深为惊讶,战斗机部队总监加兰德表示强烈反对,他本意是集合所有战斗机对盟军轰炸机群实施一次猛烈打击,以暂时阻止盟军的战略轰炸。但是他和戈林闹僵,无法施加任何影响,“底板”行动由帝国元帅眼前的红人佩尔茨少将指挥。
1945年1月1日,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德国西部的各个机场立刻繁忙起来,来自11个战斗机联队的约900余架战斗机开动引擎,踏上垂死反击之路。德军的行动达成了突然性,给盟国空军造成了相当的损失,击毁、击伤456架敌机,大多数目标机场在随后两周内不能使用。但是,一些难以避免的因素却使这次行动演变成一场悲剧。由于缺乏空中侦察,对情报掌握得不充分,部分重要机场没有列为目标,而在其他次要机场上德军飞机却扑了空,不是只有很少的飞机,就是早已起飞。出于保密原因,德军飞行员们在出击前不久才获知任务细节,许多人还没完全搞清行动计划就爬进了座舱,这对新兵菜鸟而言尤为致命。此外,和高炮部队的协调也存在问题,发生了很多误击事件,加上盟军的强力反击,使得参与“底板”行动的各联队均折损严重,有305架飞机被击落,其中至少100架毁于己方高炮,战损率高达30%,有257名飞行员阵亡、失踪或被俘,其中包括3名联队长、5名大队长和14名中队长,很多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的牺牲是无法弥补的,加兰德事后评论道:“德国空军在阿登受到了致命一击!”德意志之鹰的脊梁已经被打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