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告诉你,国产电影该如何实现文化输出


|春节期间看电影已经成了很多人在假期的一种习惯和社交手段,所以春节档也是各家电影公司的必争之地,每到年初一,各种类型的影片扎堆上映,都准备在这几天分得一杯羹。
昨天去看了《流浪地球》,其实在选择这个之前我是有点犹豫的,毕竟在科幻片这个类型里,中国实在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虽然《流浪地球》几天前就被评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但我总是担心,在“国产良心”这个词被用烂了之后,“中国里程碑”也会变成下一个注水猪肉。
不过人总是逃不过“真香定律”的,在电影院度过了两个小时后,我只想说:太!牛!逼!了!

电影中的地球处在危急存亡之下,要离开太阳系,前往另一个恒星星系存活下来。影片中的背景设置把这种“你球药丸”的末世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剧情的推进也没有硬伤,每个人物的言行举止都符合逻辑,煽情到来的时候也并不做作和突兀。最后一段的诀别让我想起了90年代美国大片《天地大冲撞》里的一个段落,尽管非常套路化,但可贵在烘托推进得合理,所以我就像第一次看《天地大冲撞》一样,热泪盈眶了一番。
而且过去我们看美国人没事就把白宫炸了、自由女神像炸了,甚至《独立日》里把整个纽约给炸没了,总是会想:什么时候中国电影能把自己的地标性建筑给毁一把啊?
《流浪地球》就毁了。
这是末世下的北京,央视大裤衩赫然在目:

这是末世下的上海:

总之,《流浪地球》完全配得上“国产科幻电影里程碑”的评价。
当然了,本文并不是《流浪地球》的影评,大家有兴趣自己去看,或者去豆瓣、知乎上查影评看看,有的是比我写的专业的。
本文我主要想说的是,从《流浪地球》可以看出,过去的中国电影为什么无法输出到国外。
我们近几年从新闻上总是能够听到“软实力”、“文化输出”这样的字眼。所谓的“软实力”, 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同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军事、经济水平为代表的“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更加抽象,也更加润物细无声。就拿美国来说,好莱坞几乎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体系最有效率的宣传站,在无数好莱坞大片的文化攻势之下,甭管你意志力多坚定,也都会或多或少的被其所影响。
不信假设现在外星入侵,你第一反应能够拯救世界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多数人会想到钢铁侠或者超人等等,基本跑不出白人男性这个范畴。

所以白人男性走到哪都被当做“潜在高富帅”,与西方宣传手段的高明密不可分。
2015年巴黎遭遇恐怖袭击,全球震惊,上海的东方明珠甚至还将自己的颜色改成了法国国旗的红白蓝三色,表示哀悼。
而同时陷入内战已久的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表示:巴黎发生的事在叙利亚每天都在上演。
对啊,巴黎好不容易被袭击了一次,死了一百多人,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沉痛无比,而叙利亚每天死上百人,大家熟视无睹。难道法国人人民就金贵,叙利亚人死了就活该?
其实这就是文化输出造成的巨大差异。
当巴黎跳到我们脑海当中,我们能够联想到什么:塞纳河、埃菲尔铁塔、巴尔扎克、苏菲-玛索、浪漫、优雅、文艺、慵懒……

总之,没在巴黎生活过的人几乎不会用贬义的词汇去形容这座远在万里之外的城市。
而叙利亚呢?对中东历史没有兴趣的人恐怕都是在内战爆发后的新闻联播上第一次听过这个国家,而中东地区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战乱频仍,所以叙利亚哪怕天天死人,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看到了吧?在西方超强的文化输出之下,西方国家几乎成了美好的代名词,所以如果他们不小心挨了一闷棍,全世界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就是文化输出的效果,文化输出成功,哪怕你是个穷鬼,别人也会觉得你那是视金钱如粪土的高人隐士;文化输出的不好,哪怕你家财万贯、乐善好施,别人也会觉得你只是个油腻的暴发户。
可惜的是,我国始终在文化传播上处于弱势地位,电影方面更是如此。不说碾压全世界的巨无霸好莱坞,就连印度的宝莱坞有时候都能给我们来一波输出,比如热映而且口碑爆棚的《摔跤吧,爸爸》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等等。但鲜有中国电影在国外热映的例子。

可能有人会说,不对吧,中国的《霸王别姬》、《活着》、《红高粱》啥的在国外也备受好评啊,怎么能说中国电影没有输出呢?
我们要明白一个规律,《霸王别姬》这种偏向文艺片的类型电影在国内都不算大众,在国外也更只是影评人和电影爱好者能够成为它的受众。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比《复仇者联盟》的深刻程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你觉得二者哪个受众更广泛呢?
爆米花电影,也就是常说的爽片,才是从电影方面文化输出的最强武器。
那么,我国电影文化输出能力弱的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英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有缺陷的凡人。
我国的很多主旋律电影中的主人公从电影一开始就露出一副完美无瑕的形象,一举一动都像学雷锋模范标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技术带头人。他们时刻以大局为重,舍小家为大家,服从组织领导,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我相信生活中或许真有这么一两个“完美楷模”,但观众很难有代入感,毕竟大家都是凡夫俗子,谁能每天都这样正能量满满的?观众代入不进去,到煽情的时候,你让他们怎么感动?
而美国大片不一样,从一开始主角们就一身毛病,总能让你想起你某个表哥、同事、邻居,甚至他们还会为了一己之私公器私用,比如《真实的谎言》中施瓦辛格饰演的联邦特工怕自己被绿,动用情报局的资源监听、跟踪自己的老婆。

他们甚至会为了家庭而不顾国家,比如《空军一号》里哈里森-福特饰演的美国总统,在座机被劫持之后,为了保护老婆孩子,居然不顾自己的总统身份,放弃逃走,回飞机上救人。

而我最欣赏的美国主旋律电影之一——《勇闯夺命岛》,三个主角里更是个个充满负能量:埃德-哈里斯饰演的汉默将军为了向美国政府讨回牺牲士兵的应有待遇,直接犯了叛国罪;肖恩-康纳利饰演的梅森是个逃犯,一直被通缉;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古斯比虽然没有违法乱纪行为,但整天抱怨工作,抱怨同事。
这三位按理说都不是什么正能量的好青年,可却让人很有代入感,汉默将军虽然叛国,但那是美国政府不仁义在先啊,为自己手下的兄弟要回应有的待遇有错吗?古斯比虽然整天抱怨,但谁又不抱怨公司、抱怨领导呢?
这就叫有人味儿,让人有了代入感。

而最后,在本国同胞面临被生化武器打击的危险时,这三个人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安危的团结起来,化解了危机。
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凡人也可以成为英雄。
不必说教,让观众代入情节里,最后时刻展示出英雄会做出什么选择,观众自然思想上会升华一下,也心甘情愿地被洗了一次脑。
而《流浪地球》在人物塑造上,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这里就不剧透了。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何忽悠外国人?
语言不通,文化各异,风俗风马牛不相及,人家老外凭什么就要为你的一部电影感触至深甚至热泪盈眶呢?
说起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就不得不提《战狼2》,这部电影从上映开始,就充满争议。甚至时至今日,还互相以“战狼综合征”和“战狼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来相互攻讦。
从动作片的各个评判标准来看,《战狼2》肯定过了及格线,但在文化输出,或者意识形态传播上,《战狼2》的格局还是落了下乘。
比如吴京和反派雇佣兵的最后决斗,反派在取得优势之后说出了一番类似于“你们这些低等民族,就要被我们高等民族奴役”,然后吴京爆种绝地反杀,反杀之后还说了一句“那TM是以前”。

当时我看到这里略感尴尬,因为这都2017年了,作为一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雇佣兵头目,脑子坑得多大,还能去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
吴京帮助本国人撤侨时同时帮助非洲人,本身属于全人类共同的“锄强扶弱”的价值观,可以让老外观众感同身受的,但这个段落让电影的格调一下子从普世的层面下降到了“如何去证明我们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的格局里。
如果是拍民国时代,江河破碎的戏,你来“陈真踢馆”这一出也算合理,但2017年却还想着如何证明“中国人不是劣等民族”,就太“圈地自嗨”了。
中国人看着自然觉得很爽,但假如我是一个西班牙塞维利亚的青年,在看完《战狼2》之后,只会觉得“哦,中国人很强,嗯,确实很强”,但,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而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从来不这样,你看有几个美国片主角会高呼“天佑美利坚”或者“星条旗永不落”这样的话。
拿经典电影《独立日》来说,在地球人最后反击外星人之前,美国总统作了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讲,视频如下:

但各位注意,美国总统一直在说全人类如何如何,全人类如何如何,根本就没提我们美国多牛逼多牛逼,直到最后,才来一句“全世界一起庆祝独立日”,把全人类的事和美国国庆节无缝捆绑在一起。
而观众们已经被感染的热血沸腾,也就默认了“想要打败外星人,必须紧密团结在美国周围,人类反击日=美国独立日”的设定。
央视《第十放映室》曾经说过:必须要佩服美国人的洗脑能力,可以让大洋彼岸的我们为了一群毫不相干的人而热血沸腾。
所以,如果想要本国的电影能够给外国人洗脑,能够输出我们的文化,就要找一些全人类所共通的品质去做文章。比如追求自由、亲情友情爱情、牺牲、责任、百折不挠等等。
这些品质超越了文化、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意识形态,甭管你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甭管你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甭管你说什么语言,北到俄罗斯,南到澳大利亚,东到日本,西到纽约,有哪个人敢说自己不为亲情友情爱情感动过?有几个人不喜欢追求自由?有几个人不懂牺牲和责任的意义?
把这些人性共通的感情描述好了,自然会感动老外,而外国人看这样的中国电影多了,中国的形象自然也就提升了。

而《流浪地球》进步之处就在于:终于出现了以中国人为核心拯救世界的电影,而且在最后时刻,中国队伍呼吁全世界并肩作战的时候,用的方式也是全人类共通的感情,而没有干瘪地喊口号。
当然了,我国的电影或者说文化输出,还有很多不足,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让我欣慰的是,《流浪地球》终于开了个好头。

更多精彩文章,尽在飞碟说微信公众号:feidieshuo9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