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流行音乐越来越难听?文化研究与媒介技术批判

2022-12-28 12:19 作者:Ambient124  | 我要投稿

明确基本元素:文化-是社会关系(权力关系、经济关系等)和独立的社会精神集合、政治等综合场域作用的结果

1.文化工业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起源于1923年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研究西马的分支)

霍克海默 阿多诺 马尔库塞等人-受卢卡奇 柯尔施影响,将M主义引向economy和ideology的研究

1933年在Nazi的影响下由于不少研究员作为犹太人的种族,被迫四处逃亡 Deutschland→Amerika 关注到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的场域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批判启蒙理性(神学至上之后理性至上、效率至上):“你们推翻了旧的神,而此时新的神已经悄然上了宝座,而大家全然不知,这个神就是理性。”

这种理性强调用推算计算的理性逻辑去思考所有事情,宰执了当今的社会思考--通向逻辑上的Facism(严格遵循“逻辑”的逻辑)

→在Capi社会中文化已俨然成为一种商品,为了商品效益最大化,将文化产品去个性化、标签化,以严格计算的方式减少成本、迎合人们的需求,(以M主义的思路)甚至将文化产品的制造塑造成为剥夺人的抵抗性与否定性(误认为错误在“我”而不在社会)、使人麻木安于现状的,用于维持Capi社会的功能性产业

→批判所谓消费主义不是在指出“你是韭菜”,去揭露这个capi社会下普遍的创伤,而应当去思考广告为何而生,恰是文化工业为了缓解生产过剩的问题,缓解capi主义的危机【高中生都明白这是capi社会的痼疾】(解释生产过剩:不断通过劳动者的投入再生产,使得生产出的产品超过人们生活资料所需)

一些现象:2010s之后大陆流行音乐难出有1970s、1980s那样具有反叛性的东西,而产出更多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东西


  2.文化研究

-起源于二战后的英国

-导火索:匈牙利的“十月事件”:USSR入侵匈牙利

英国的Left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经济决定论式的USSR模式与M主义,产生对语言象征符号与文化领导权等问题的思考(受到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影响)

-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系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1958年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同年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

1961年 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歌名》

1963年E.P.汤普森《英国worker class的形成》(影响朗西埃《劳工的夜晚》)→倾听历史的无声处,给历史的无声者以声音

(斯图尔特·霍尔《文化研究1983》)

-1970s受到结构主义运动影响(索绪尔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M主义)

阿尔都塞:Ideology通过语言或仪式来建构人们与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将每个个体询唤为主体(capi主义社会所需要的主体)

Ideology机器:家庭学校媒体等,服务于既有的生产关系,掩盖不平等的现实的权力关系

-文化研究学派引入安东尼奥•葛兰西(赋予了worker class和citizens以能动性,文化场域不是统治class对被统治class的不断征召,而是争夺领导权的一个领域,worker class和citizens都会自发利用自己的文化抵抗主流文化)

-斯图尔特•霍尔:“抵抗”与“仪式”-象征系统是如何生产和巩固权力不平等关系的,以及在象征系统的再生产的过程中民间自发团体是如何组织文化上的抵抗的,在文化产品再现现实生产关系以及建构人们对真实社会关系的想象;构建自我和他者关系的想象

-霍尔:“反再现” 例如女性导演通过从主体自身生发出来的经验性反对男性视角下的电影中女性的再现

一点现象:在整个社会文化场域当中,不仅存在主流文化,还存在不少亚文化和青年文化

-美国女性主义运动兴起,去殖民化运动兴起将性别和种族引入文化研究领域

-文化研究三字经:性别、文化、种族


3.媒介技术

Q:媒介的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

A1:马歇尔•麦克卢汉

1964年《理解媒介》:“媒介即讯息”

媒介或技术本身决定我们感知与思考世界的方式

分论点:

1.一个媒介是另一个媒介的内容,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通俗理解: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 形式自身承载着内容,内容也只能通过形式来表达。

(例.电视的内容有文字,文字的内容就是口语)

  2.媒介是人的延伸。

(例:无论近视远视,眼镜成为眼睛这一器官的延伸;耳机延伸耳朵这一听觉器官)

媒介既是感知的中介(梅洛庞蒂:身体作为感知中介性的重要作用→麦克卢汉:技术作为感知中介性的作用),也是感知的对象

A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不要望文生义,作者从来不是在反对娱乐)

“媒介即隐喻”

强调媒介自身作为技术会决定我们如何感知和判断信息

-在文字媒介时代/大众报刊时代,人们更会关注政客的线性思维能力与政论纲领(理性能力)

-在电视时代,人们更会关注政客在荧幕中的形象或声音(感性表现)→感性表现>理性能力

技术悲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对电视技术的谴责

-《童年的消逝》:童年是被发明出来的。

--在印刷媒介普及之后,孩子只有通过书本报纸等文字媒介去接触了解成人世界的内容。阅读文字媒介的行为具有其门槛:受教育程度。

--在电视媒介发明出来后,视觉接收这一方式对于孩子毫无门槛。

“电视杀死了孩子们的童年”,让孩子们提前接触到在原先无法接触到的成人世界的内容

-《技术垄断》:整个文明的进程都是技术决定的结果

A3:弗兰克•施尔玛赫

《网络至死》:扩展到对网络技术的批判

-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时,人被异化成多任务处理的机器,这个机器的工作是随时可以被其他讯息所打断。(一点联想: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兴起)

重申并强调麦克卢汉的观点:人们的感知是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被不断重新配置的,这和这个时代中何种媒介最为拔萃有关

-使用搜索引擎会引导我们对信息的筛选

(相关:传播学“议程设置”)

→算法的推荐机制→不断加固对于某一立场的认知→“信息茧房”



对上述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施尔玛赫的一点总结:

技术如何决定性的影响我们感知与认知世界的方式,甚至在物理性的事实上改造我们的身体

批判:不能仅仅关注技术本身的特性带来的决定性作用,还要关注谁在操控技术,操控技术的目的与结果



为什么流行音乐越来越难听?文化研究与媒介技术批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