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笔记-《六祖坛经》一

2023-03-05 15:03 作者:Erromana  | 我要投稿

说起坛经,一些人可能并不知晓,但若提及惠能“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的故事,那不管是谁可能都会惊讶然后记得这名传千古的哲思了。坛经也称六祖坛经,此处六祖便是惠能,此书主要记载的便是六祖惠能传法的事迹与言教,也是本土唯一一部可称为“经”的著作。

当然,于我个人而言,我非修行者,作个门外汉,更多的是出于兴趣或是寻求某种答案,翻一翻这部佛家经典,来做点个人的记录。我读书,读的是书,读的也是我,比起某些正确,我更希求补充我的体验,毕竟不是真的修行,倒也不是那么担忧理解偏差导致的走火入魔的风险。

说句题外话,我见过不少在某些抑郁等心理问题话题下劝人求玄的评论,我的看法是慎重,慎重,再慎重。不是说它不管用,而是这东西是有风险的,有人是通过求修行解减轻了的,但为了解决本来的问题修行而搞出更麻烦问题的人也是有的。

 

第一 行由品

行由:行履,来历。行由品即讲述惠能履历来历的一节,六祖惠能在宝林大梵寺讲佛法,这一节算是给在场的官僚儒士僧侣道俗众人做个自我介绍了。此节靠前是六祖到达黄梅寺干粗活的经历,没甚意思,笔记直接越到人尽皆知的神秀作偈那处。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能,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⒁,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此处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老师)大意是在说:修行不修心,等于白修行。心迷失了,再怎么行善(所谓福田,由注释粗糙理解为行善积德。)也救不了自个。你们这帮人去瞅瞅自个儿心性,用自己本心的智慧(般若(bōrě)即大智慧)作偈诗给我看。谁作的悟了佛法大意,我就传给他衣钵,让他作第六代祖。赶紧去!不准拖延,出自自己的本心的东西不用绞尽脑汁再得到!见没见性,说句话就知道了。见性的人拿着刀与人厮杀也是见性的(此处我猜测是在强调见了性的人,不易受影响,见性是一种稳定的状态)。

这里有两处是很有意思的,一是“思量即不中用”,二是“见性”。思量即不中用,思虑的到的东西是不中用的,不是出自本心的,或者说,本性不需要通过思维再得到。指下意识说出来的是本心或更真实的意思吗?这样看待似乎庸俗了些。结合后述“见性之人,言下须见……”,倒莫如理解为见性之人的一言一行就是见性的,不能额外动脑子去见性。这样理解似乎还是落了下乘。不过,我非修行,且作此解,不急一时。

至于见性,结合此节首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可以认为是参见了菩提自性,便成了佛,便可谓见性。不过,到此处还未具体讲解见性,什么是见了自身的佛性,理解为某种高深的境界倒更干脆些。

 

弟子们告退后,私下觉得神秀是门人中最出众的,议论纷纷,认为肯定是神秀能成。神秀自个儿则考虑,得作首偈诗,不然五祖不知道自己有见底。但如果我写了呈上去,寻求佛法倒也罢了,如果被人家以为是谋求六祖的位子,就麻烦了。这人神情恍惚想了好几天,觉得写在廊子墙壁上,五祖说好,再说是自己写的。于是半夜三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怎么说?“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五祖说:“秀啊,你没见性,到了门外,还没入得门去,寻不到大智慧”。后边几句什么意思呢?我就只能以感觉来了,无上菩提明心见性的人,一句话就能看出来有没有到那境界。人一旦明心见性了,就长久的处于此境界,不管什么时候都能见识自己的本心,做什么的都念头通达,无有迟滞。见识到真我,那么一切自我生发的念头就都是真实的。

总是说见性,究竟什么是见性呢?在此处只是说了些见性人的状态与好处,等到下一节或以后具体讲了,再考虑把。现在思虑,徒增烦恼。

 

 

五祖不满意神秀的偈诗,那就轮到我们的主角慧能出场了,真是满满的的爽文既视感。作为寺庙后勤,专于舂米的慧能听到此事,叫了个小沙弥引他到廊下,也作了首偈诗,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本来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佛心佛性本来无有形体,上哪里去蒙尘呢?

五祖大惊,为了保护慧能,赶紧把偈诗擦了,对着众人说,慧能也没有见性。过了一阵,又悄悄地去找舂米的慧能,然后“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讲完,“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佛心佛性或称大智慧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哪用得着向外求索。不管是谁,他的大智慧都不会动摇,他自己的内心就能产生一切的道理。(佛性也是万物众生都有之物。这种观点可真的算是非常之早期的“人人生而平等了”了五祖将衣钵传给了慧能,然后让这个没什么背景却掌握了至高地位的“仡佬”赶紧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了。俗世争端,谁也避不开啊。于是,慧能开始流浪。

 

流浪的慧能,后来到了一个寺庙讲经,此段也有趣,附上:“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28),作五逆罪(29),及一阐提(30)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31),凡夫(32)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此处似与《道德经》相似。不过,道德经那段,是在说没有高便没有下,没有一方则没有对立的哪一方。我暂时的理解,此处的不二,却是两者都没有了,或者说两者都不重要了,或者说不再划分成两者了。如此,将善与不善理解为本心的一种生造的划分形式,而认为本心本来是没有善恶的。这种隐藏于二元对立观念下的纯粹之物才是无二佛性,自性。

 

有趣的地方基本就这些,那么第一篇,就到这里罢。


阅读笔记-《六祖坛经》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