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做准备比享受当下更重要吗?
近日以来四川地震频繁,经历过“劫后余生”的四川人民开玩笑的称道“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地震哪个先来”。每当你想要发愤图强立志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时,就会降临一次地震来提醒你人生就是要及时行乐,策马奔腾的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毕竟一但发生什么严重的意外,你的人生就要戛然而止了。
我认为,及时行乐不单单是一种生活选择,它更像是一种人生态度。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儿时你最迫切得到、朝思暮想的玩具是什么。我记得,那是一个会唱歌的机器人,每当它的声音响起时,胸前的按钮还不停地闪烁着各色光芒,十分炫彩夺目。但是它的价格太过昂贵了,我还没有能力去把它拥入囊中。于是我开始了攒钱计划,仅仅是在橱窗外远远的望着,也会雄心壮志的充满动力。可惜,事与愿违,当我攒够了钱后,最后一个机器人也已经被售卖出去了。
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那个下午紧握着钱的自己有多绝望和难过。直到今天,那个机器人仍旧是我心中无法抹掉的“白月光”,比起挫败感更多一分的感触则是遗憾。是不是我少吃几次零食、少买几本漫画,我现在就能得到我心心念念的它了?我总是会被这样的问题围绕着、自责着。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我没有拥有,而是我本可以拥有。
花希曾说“因为人生最吊轨的的地方在于你往往最动心的时刻 都是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遇到的。当你准备好一切却很难再找回当初那个心动的瞬间了。”成年后的你再去买儿时想要的玩具,显然已找不回当时激动的心情了。
所以,我们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它不是鼓吹纸醉金迷,不考虑后果疯狂消耗我们时间、经历以及金钱的生活方式。而是指,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自己活得舒适,过得开心。认真的对待每一个清晨、中午和夜晚,坦然接受全部的自己。
当你年华褪去已成鬓白老人之际再去回顾你的一生,如果你能觉得,尽管不是事事遂愿但至少没留有遗憾和空白,我想,这就是及时行乐的意义所在吧。
很多年轻人喜欢写着这4个字的手机壳---及时行乐。
在当下这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上,唯一和旧时代共通的、没有改变、甚至更加有甚之的事实是什么?就是意外和暴击。
随时随刻,意外和暴击都笼罩在我们的身边,有些是人为的,是意识行为导致的、而有些,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面对命运的突如其来,人类是如此的渺小,我们抗争,但是却改变不了什么。
而如何抵抗暴击,除了买保险,最容易做、也最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及时行乐。
你可能一直都处在一帆风顺的状态里,不知道什么是暴击,那么先讲一个故事。
一个天资聪颖的女孩,她从小就成绩优异还很努力,于是她一步步考上名校,进修研究生,出国深造。回国后,她成为复旦大学年轻的讲师,也走进幸福的婚姻,生儿育女。
爱情事业双丰收,在她成为人生赢家后,命运却和于娟开了个玩笑。31岁的她,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更残忍的是,她只剩下一年半的时间。
在这种从天而降的暴击来临的时候,很多人、或者说正常人,开始反思,为什么是我?
于是优秀如于娟,她写成了生命最后时刻对人生的感悟《此生未完成》。
在思考了人为什么活着之后,她用生命总结的教训是:“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在于娟人生终结之时,她除了《此生未完成》,留下的是年迈的父母、绝望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 ...
有人就是喜欢把好的留到最后,但是留下的并不真正属于自己,比如金钱、美食。
女儿每次吃鸡翅膀,总是喜欢把最大的一个留到最后才吃。但是吃了两个以后,小朋友的肚子已经饱了,再看到那个不舍得吃的大鸡翅,只能笑着摇头。
生活就像新鲜采摘的水果,不舍得去吃,留到最后,只会腐烂变质,错过了美好。
很多人为了权利、为了金钱、每天焦虑忙碌,说好的陪孩子放风筝、说好的陪父母看电影、说好的夫妻二人旅行,因为不舍得时间、不舍得钱都没有兑现。然而,孩子有一天会长大,不再愿意和父母一起玩;父母会变老,也可能变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夫妻的感情,不维护,也会变淡、有隔阂。
忙来忙去,剩下的是什么,手中的权利、银行卡上的数字,这些真的是你在乎的、想要的吗?折本求末,最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深圳打工的女孩,对一起聚会的朋友说,我递交辞职报告了。
她的脸上不是悲伤、也不是不舍、是一种归心似箭。因为她突然意识到这些年在外打拼,很少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母亲突然生病,虽然痊愈,但是她深感留给自己尽孝心的时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赚钱,赚很多的钱,买大房子、买大车、但最终心所向往是什么,父母真的那么在意你给他们的物质吗?
倒不如在他们身边,安稳的给他们长久一点、更长久一点的陪伴有意义。
别让父母等待、等待之后,你可能真的功成名就, 但他们可能已经不在了。
而父母在,我们的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我们的人生,也只剩归途。
人生如白驹过隙,倘不及时行乐,则老大徒伤悲也。
很多人是活在别人的节奏里的,这样的人的人生是被动的。包括事业、爱情、友情、亲情、个人,所有的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全凭身边的参照物做主导,这种人生,可以说是千篇一律,毫不走心,更是虚无和没有实在意义的。
及时行乐也是有前提的,做自己。
余华为什么当了5年的牙医,拔了1万颗牙之后,开始写作,因为他看到身边那些写作的人,生活很自由自在,那是他想要的生活。
王朔从商不得志,弃商从文,成为80年代文学界的平地惊雷,从此人生的高度和轨迹不同。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来处,也都和别人不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何苦要照着世俗的标准去磨自己的棱角,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显眼,不那么格格不入。格格不入、与众不同是罪过吗?碍着别人什么了?
有个性的活着、旗帜鲜明的活着、特性的活着,才是真的活着,否则我们和那些同龄人,就像是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布偶娃娃一样,没有个人价值,只能最终沦为时代的垃圾。
无论是音乐也好、绘画也好、写作也罢,人生还总得有点什么爱好,并且就算是没人按着你的头,非要你去做,你也坚持,我就喜欢做这件事,并且能坚持长久,甚至是到死。这种爱好,比人来的更妥帖、更可靠。
人生苦短、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可能会离开,但是爱好这个东西,永不灭。
杨绛的女儿、丈夫都先于她相继离世,她却仍然靠着写作,继续活了15年,为什么?因为她还有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她要凭借这些外化的东西,再生出点什么来。不是说画画,我要奔着世界名画家、唱歌我要唱成帕瓦罗蒂、写文我要写成中国第二个莫言,而是真正的从你灵魂深处,你觉得这件事我认为有意义,雷打不动,跟吃饭睡觉一样,我就是要坚持做这件事,这种东西就能成为你最好的伴侣,一辈子,你不抛弃它,它一定陪着你。
说及时行乐,不是说有钱我就花光就叫及时行乐了。那是给自己花钱找了个文青的借口。当然,你花自己的钱,还算是个有担当的人,花别人的钱那就是不道德、花父母的钱那就是啃老。
一个成人,他能有支配权的是什么?
自由的意志、自己的时间、还有自己的金钱。
什么是乐?乐就是你的感情希望做什么,向哪里发展,想看到什么?你的时间想用在什么上面,和谁共度?你的金钱想用来做什么?
而一个懂得及时行乐的人,一定是向内看,发现自我、并且实现自我的人。
别人爱背名牌包,你也买,你说我感觉我快乐,我就买,其实你是跟风而已。
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考试结束后的晚自习,是认真改错还是跟同学出去看电影?长长的假期里,是坚持学习计划还是放飞自我?这样的抉择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大概会贯彻我们的一生。
“为未来做准备”和“享受现在”都是对人们当前生活态度的描述,前者的指向比较清晰,代表着一种以长远目标为导向的、目的性较强的行为模式;而后者的定义则相对模糊。很多同学提出,享受不等于享乐,我十分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享受至少包括两种形式:一为感官刺激式享受。此类享受方式对未来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价值,是中性的、有的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午后享受一杯茗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昼夜颠倒地在网游世界酣畅厮杀…这些都属于感官刺激式的享受。另一类则是自我提升式享受。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中,最高的一级为“自我实现”。当我们闯过重重艰难险阻,使自我价值得到具象化体现,带来某种实质性的变化时,我们会得到一种“高峰体验”,收获到快乐与满足。此类享受显然与“为未来做准备”不矛盾。董海琳同学提出的“享受为未来准备的过程”,大概就是指的此类享受。但这里有一个问题:这种享受是未来导向的还是现在导向的?一位学霸在攻克难题时,他是享受这个苦思冥想的过程,还是期待突破难题的结果?这两者似乎很难区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对结果的期待在这类享受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毕竟,当我们确切地知晓做某件事情是无用功时,大部分人是不会选择为之耗费精力的。于是,当付出的努力没有带来期待的成果时,这种享受也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无论是强调用可提升自我的方式来享受现在,还是支持“为未来做准备”比较重要,都会带来一个问题:生活变得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是“前倾”的。我们忙于斩断所有“无意义”的旁枝,埋头赶路。一心想着远方的灯塔,而忽略了路旁的风景。黄薇凝同学就提出:“未来”是因“现在”的存在而存在的。石雨墨同学也说:在通往人生的轨道上,最重要的并不是前进的多少,而是沿途经历对自身的养育。而曹雪芹借跛足道人之口吟出的那一首《好了歌》更是全然否定了生活的意义——将相归荒冢,金银付子孙,到头来留给每个人的只有人生路途的那些风景,然而这些风景往往被我们丢弃了。
那么我们能不能只“活在当下”,不问前程呢?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刘卉馨同学写道:明天是建立在今天的基础上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理解成一种对未来的准备。此外,温茁良同学则指出不为未来做准备会带来一种不可避免的焦虑感,相信我们许多人都在拖延之时体验到过。
既然“享受现在”——此处特指感官刺激式享受——不仅不能提升我们的能力,还会带来种种弊端,那么它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 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有的人乐于卯足了劲向一个目标前进,有的人则善于发现生活中“小确幸”的瞬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我认为,这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偏向以“建功立业”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集体”,只有对集体有价值的个人才是有价值的个体;而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则更关注自身是否能获得幸福。申若昀同学这样描述“享受”:它意味着发现生活的美和乐趣,热衷于与身边的人接触,感受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以这样的宗旨去生活,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获得幸福更直接的方式。
此外,选择“未来导向”还是“珍惜现在”,还与我们对于现实的建构有关: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比较和平安稳的世界?我们的社会经济是否出于上升趋势?我们的生活是否有希望?努力是否能得到等值的回报?2005年社科院的一个调查显示:七成多的中国人认为未来会更好。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试想,在战火纷飞的叙利亚、濒临破产的巴西和食不果腹的非洲某些区域,人们对未来的预测会这么乐观吗?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自然不会倾向于做长远规划,因为明天的早饭还没有着落,谁又知道今晚不会有一颗炸弹从天而降呢?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不必说其他国家,单说中华民族:且看连年战乱的魏晋时期,酒文化不就大行其道吗?
大多数人在很多时候就是不愿意思考的,面对未来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就只有少之又少的人会去思考了。“反正,走一步算一步也没问题!”他们不知道的是即使为未来多思考哪怕“一点”,自己的未来都可能会“好很多”。
先给大家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吧!
前几天,我到我们公司的一个专卖店去拿招商资料,因为没去过这里,提前也没有去查两地之间的距离远近,就想着去拿了资料马上就转回来。于是,在出发地我开了一个房间。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地方距离很远,到了那个地方已经是晚上六点,没有车再转回来了。没办法,只好在这个地方再开一个房间……
虽然损失确实不大,但重要的是不需要去考虑很多,出发前提前了解一下两地的距离就好,就能避免这样的损失发生。
就是这样,可能某些时候只是多想那么一点点,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只不过,我们都“懒得”去多想。不肯多想,顺其自然!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样行事能造成的损失也是很可怕的。因为当损失摆在眼前的时候,事后来看,自己可能会显得比较“愚蠢”。那么,这时候我们可能做什么呢?去抱怨、责怪自己。而且还是持久性地抱怨、责怪……这就会造成不少宝贵的注意力被浪费掉,也就把损失放大了很多倍。
这样来看,古人要我们“三思而后行”是有道理的。做事之前“三思”了,就能避免做出某些“错误”的行动。就好比是做数学题,冷静地分析了已有的客观条件,分数就会更高一样。
我总觉得,时间比钱花的更快,总是一不小心一天就过去了。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天有8小时在走路,还有8小时在睡觉,我们可能只有剩下的8小时是有意识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8小时而已,如果再因为自己没有多想一点少了几个小时,那就真的是“少的可怜了”!可能也正因为没有多想的习惯,很多人的幸福感都没有那么高吧!马云对幸福有一个这样的理解:
真正的幸福就是你知道你做了什么,知道你做的事对他人是有价值的。不去多想,很多时间也就被浪费了嘛!那么长的时间处在无意识的状态,过着经常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生活,当然就不会那么幸福了。有人说得好,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努力找工作。首先,这句话就是考虑未来很好的实例。其次,你说他们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啊?没有考虑未来嘛,只看到了眼前的安逸呗!反过来,有些人为什么会认真工作呢?大多都是因为他们知道现在认真工作就能学到更多,赚到更多的钱。当然最后这些认真工作的人的未来就是会更好。
这也能说明,多去考虑未来,你的未来就可能会和别人很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