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公文迎来新一轮大变革!“在线化”后“大数据”唱主角
前不久两会召开,有代表再提电子公文、数字化公文,在数字政府、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的公文变革面相渐渐清晰。
中国四千年公文背后的变与不变
早在4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文书工作。历代政权都设有掌管文书的官职,秦汉以后还设立了专门处理文书的机构,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而用至今的文书制度:
1、公文主官签发制度(判署签押制度):公文须由主官签名或画押后才能生效。
2、请示类公文一文一事制度:即一件公文只陈述一件事,不同事由不得混杂在一件公文中。
3、“引黄”“贴黄”制度:唐代敕书如需作局部改动,就用黄纸贴上改写,称为“贴黄”。
4、公文收发、办理的登记制度:发出公文或收到公文要进行详细登记,秦代前已初见端倪。
5、公文票拟(拟办)制度:即由秘书部门首先对题奏文书进行阅读,并在一张专用纸签上拟出初步处理意见,再转皇帝定夺,类似今天办公室主任在公文处理单上写“拟办意见”。
除以上几种制度外,尚有公文保密、公文用印、办文时限和催办等制度,在公文制度的传承背后是公文媒介的不断革新,从甲骨、竹简、绢布、黄纸到白纸,再到现在的电子化公文,一路推动公文的规范与效率不断提升。
在线公文2.0带来非一般酷的办公
作为处理公务、履行职能、实施领导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多的政企单位,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公文的管理水平;但随着公文应用复杂度、管理精细度提升,传统的简单公文在线化越来越不能满足组织的个性化需求。
以某省政府办公厅为例,作为全省政府公文运转中枢,每年处理、流转的公文数以万计,近些年升级了在线公文2.0,除了更符合国家标准年,在以下几个维度成效显著。
1、国产化适配,全程电子化体验好:电子签章、CA认证,支持在线签署,在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同时,让发文少跑腿、更省力。
2、打通会议、督办流程,工作高效:可将公文纳入议题库,也可将公文进入督办环节,可对重点公文事项进行开会讨论、重点跟进、监督。
3、移动办文、多端接入,高效灵活:支持各类复杂公文流转场景,全过程留痕,移动签批,领导出差也不耽搁。支持流程监控、过程可溯,急事急办,保证公文的时效性。
用一颗“公文大脑”开启新变革
公文2.0之后,如何再进化?数字化工作专业服务商:蓝凌认为,流程大数据平台可担重任。通过构建“公文大脑”可以快速洞察公文症结,为管理与运营优化提供支撑。
一张大图,让会签时间、人均办文时长、退文率、超时率等多维度的办文统计数据一键透视,并支持从收文、发文、签报三个维度整体分析,让问题精准现出“原形”。
通过组织效率对比,找出公文流转低效的部门,支持从部门维度进行穿透分析,具体到岗位、个人、流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会签环节可能存在的效率低效问题点;

对公文积压数据进行统计、对发生积压的部门、个人进行实时通报、督促。切实提高公文流转效率和质量,力促机关工作效能提升。
另外,包括联动质量标准,找出退文原因;洞察流程耗时,进而提出优化公文路径建议等,都将让公文管理加快从信息化的简单在线迈向数字化的智能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