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陈果篇
再次看陈朵篇,看老廖对陈朵那沉重如父亲对女儿般的爱,像极了我所了解的家长对孩子的爱:你说他们不爱你吗?当然不可能,他们甚至都为了你牺牲了他们的利益;那对你来说舒服吗?不舒服,因为他们给的只是他们觉得你需要的,而并非你真正需要的。除此之外,父母压在孩子身上的另一重负担还在于“牺牲”——“我们为了你,连……都……”会让孩子由衷地生出愧疚,感觉如果不接受这份爱就对不起爸妈,如果反抗的话那更是“不肖”“不体谅父母”的存在。这手段真是高明,给你喂一勺糖,然后再告诉你如果你不吃糖他们就会揍你一顿,那你会怎么做?
而对陈朵来说,她所需要的是选择,真正的有选项a和选项b的选择!不是告诉你有两个选项然后告诉你其中一个选了就要你命,或是干脆直接只给你一条路走,压根没得选。
很明显,马仙洪举手投足间表达了对人的主观性的尊重——“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问的不是你可不可以留下,而是你想不想留下”。有选择是跟着老廖没办法得到的,所以陈朵选择了马仙洪。 从后续来看,以及我当时印象非常深刻的张楚岚的发言——“你可以选择跟我们回去……或是选择,去死!”这一当时在其它临时工看来非常非人类的举动现在看来完美契合了陈朵的想法。以及从最后陈朵走马灯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她一点都不排斥在药仙会非人的虐待,甚至还很期盼。总结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公司解救出陈朵对陈朵来说,就是个错误的决定。但是公司没办法,毕竟是个管理社会的组织,站在维护社会治安的角度来看,药仙会确实很反人类,危害社会,伤害儿童。 陈果篇每看一次都会给我极大震撼的原因在于:我们太常站在似乎为别人着想的角度思考问题了,我们理所应当地替“受害者”做了决定,即我们站在社会治安维护者的角度(如公司)去替他们做决定了。而陈果篇恰恰用一个 相似的例子还有有些临危的病人不想白白浪费钱和家人的精力,而儿女此时出于本能性地认为“这不是钱的事,我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治好你”,但有没有可能,想结束生命就是患者本身的想法(之前看过深圳有类似的安宁疗养院),而儿女不管不顾地续命或许对患者来说则是更加痛苦的事情。